【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讲座——文学镜鉴:走进文学去精英化、民国文学与古典雅俗之辨

文摘   2025-02-01 07:17   山东  


从文学革命到文学传播,文学始终是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从民国时期林语堂提出的“人间文学”,到新时代强调的文学大众化,去精英化的文学思潮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路径;民国文学以其承上启下的独特视角,深入诠释了民族国家的内涵与困境;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雅俗之辨作为永恒的命题,为文学创作与思想研究提供了深远的启示。


文学的演变不仅是艺术形式的革新,更是社会文化与思想变迁的缩影。从民国时期的百花齐放到当代的网络文学浪潮,再到古典文学中雅俗之辨的深邃命题,文学以独特方式折射着时代的脉动。


以当代网络文学为例,《庆余年》《全职高手》等作品通过通俗化的表达和类型化的叙事吸引了大量读者,逐渐突破了传统精英文学的壁垒,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国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以辛辣的笔触揭露国民劣根性,成为思想启蒙的代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则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时代与个体的复杂交织。更早的古典文学中,雅与俗的融合孕育了无数经典:苏轼的《赤壁赋》流露高雅文采,《水浒传》的江湖豪情则展现了市井文化的粗粝与生命力。



01

文学活动的去精英化

在当代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小人物”的叙事成为主流。从《平凡的世界》到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文学的表达方式逐渐从高高在上的精英叙事转向贴近普通人生活的真实记录。这种转变,正是文学活动去精英化的重要体现。


讲师简介: 陶东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课程内容: 文学活动的去精英化现象,是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议题。陶东风教授通过分析“文革”后文学的改革取向,指出“祛革命文学之魅”是新时期文学历史性转型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精英文学的式微和平民化的趋势,为文学创作与阅读活动注入了更多元的视角和活力。



02

民国文学的背景与内涵

鲁迅的《呐喊》以辛辣的笔触揭露社会黑暗,巴金的《家》则以家族兴衰映射社会变革。两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维度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思想变迁,构成了现代文学的坚实基础。从民国文学的多样性再到古典文学的雅俗争辩,文学思想始终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社会文化的演进。


讲师简介: 张中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课程内容: 民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其多样性与复杂性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张中良教授从“民族国家”的概念入手,剖析其在民国文学中的误用与再解读。他通过重新审视这一概念的历史根源,揭示民国文学的深层内涵。



03

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的雅俗之辨

苏轼的诗文高雅隽永,成为文人推崇的典范;而明代《金瓶梅》的市井化叙事则被视为俗文学的代表。雅与俗的共生,使得古典文学具有丰富多元的审美价值。文学思想的深度解读,是理解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讲师简介: 孙克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课程内容: 雅与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古今文学争论的核心。孙克强教授通过梳理儒道两家对雅俗的不同解释,深入剖析雅俗之辨在古典文学中的表现及其思想史意义。他指出,雅与俗不仅是文学形式的对立,更是文化精神的体现。

莱西市图书馆
莱西市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是国家一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为广大读者免费提供图书、报刊、杂志等各类馆藏资源以及各类公益讲座、公共服务等。现馆址位于莱西市文化中心南楼,官方网站为http://www.laixilib.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