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向天路 重走青藏、川藏线

文摘   2024-12-25 21:40   北京  

12月17日,航拍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色季拉山上的川藏公路。林芝路段也是川藏公路上风光最美路段之一。(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1954年12月25日

总长达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

实现了西藏公路从无到有的历史转变

2024年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迎来建成通车70周年

中新社记者重走青藏线、川藏线

让我们一起镜观天路


2024年12月24日,在318国道四川省康定市折多山隧道施工人员在隧道内安装钢拱架。折多山海拔4200多米,是川藏公路南线必经的重要关隘,被誉为“川藏第一关”。截至今年10月底,折多山隧道出口端掘进已突破2470米,完成占比70%。折多山隧道贯通将打破川藏线“入关”瓶颈,原先翻越折多山需要约1.5小时的车程缩短至8-10分钟。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2024年12月17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色季拉山上的川藏公路。(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2024年12月17日,航拍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境内的通麦大桥。“通麦天险”路段位于西藏波密县和八一镇之间,这里是整个川藏公路线最险的一段。(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2024年12月16日,与川藏公路并行的多布特大桥(右)。连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和“雪域江南”林芝的拉林高等级公路在林芝市境内的多布特大桥路段被誉为西藏“最美水上公路”。(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2024年12月16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工布江达公路养护段)道路养护工人在公路上巡护,保障道路畅通。

中新社记者 薛蒂 摄


风日畅怀抱,山川多秀气

青藏线、川藏线沿途景色壮美、人文荟萃

这不仅是通达四方的公路

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人文的纽带


2024年12月6日,青海省乌兰县茶卡镇以南放养的骆驼在莫河驼场休息觅食。1954年,1200名老驼工跟随慕生忠将军参与青藏公路修筑,筑路大军仅用7个月零4天就打通了公路。如今,莫河驼场已发展成为集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薛蒂 摄


2024年12月7日,位于青海省都兰县青藏公路沿线的热水古墓群。热水古墓群为6至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一边是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墓遗迹,一边是促进地区交流的青藏公路,二者交相辉映。(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薛蒂 摄


2024年12月10日,青海省索南达杰保护站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小藏羚羊互动。索南达杰保护站建设在青藏公路边,海拔4470米,辖区面积600平方公里,是中国首个为保护藏羚羊建设的反盗猎前沿站点 。

中新社记者 薛蒂 摄


2024年12月10日,在青海省可可西里青藏公路段两侧拍摄到的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的生态宝库,可可西里4.5万平方公里内,孕育着众多国家级保护动物。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2024年12月12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帕那镇牧民土巴卓玛正在挤牦牛奶。帕那镇位于安多县中部,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贯穿全境。

中新社记者 薛蒂 摄


2024年12月15日,信众在大昭寺朝拜白拉姆像。当日为藏历十月十五日,是藏族传统的节日“白来日追”,俗称“仙女节”、“白拉姆节”等。相传藏传佛教最高护法神之一班丹拉姆的女儿白拉姆,不顾母亲的反对与赤尊赞私定终身,班丹拉姆一怒之下将赤尊赞赶到拉萨河南岸,规定二人仅每年的藏历十月十五日相见。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2024年12月17日,夕阳照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境内的雪山顶上,出现“日照金山”的景象。林芝路段也是川藏公路上风光最美路段之一。

中新社记者 薛蒂 摄


2024年12月20日,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千年盐田宛如大地的艺术画卷。数千块盐田错落于澜沧江畔,传承千年晒盐技艺。盐民们遵循古老传统,引水晒盐,白色盐晶在阳光下闪耀。(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薛蒂 摄


2020年9月16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境内的“怒江72拐”奇观,周边景色优美。“怒江72拐”是318川藏线上一段艰险与美景并存的山路 。

中新社发 汤德宏 摄


2024年12月21日,在弦胡制作坊里,王扎西为新制作的弦胡上琴弦。四川省巴塘县被称为“中国弦子之乡”。巴塘弦子舞是一种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今年66岁的弦胡手王扎西是“巴塘弦子舞”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从艺至今已有50多年。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2024年12月23日,在扎纳文化工作室,根登降措的妻子曲拉(右)在制作羊毛毡搓绣画。在四川省雅江县红龙镇马它马村有一位康巴汉子根登降措。他出生在一个手工世家,自幼学习传统手工艺,现已精通多项传统技艺,包括传统锅庄竹卓玛、传统锅庄啊隆巴扎、牛角藏香、传统针线包和藏牧民手工鞋垫等。2010年8月,他在家乡成立了扎纳文化工作室,致力于搜集民间传统歌舞和制作传统手工艺品。

中新社记者 薛蒂 摄


70年来

从天府之国到世界屋脊

青藏线、川藏线连通西藏

讲述着发展与变迁的时代故事


2024年12月8日,航拍青海省格尔木市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该项目位于青藏公路沿线,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是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薛蒂 摄


2024年12月8日,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南郊综合物流园区(公路港),工人在装运木材。该公路港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平均每日服务车辆5000台/次,年货物吞吐量600万吨。据悉,进入西藏的物资85%从格尔木路过,出藏物资90%需途经格尔木。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2024年1月24日,四川泸定,电力工人在二郎山顶查看覆冰情况。二郎山位于雅安市天全县、荥经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交界处,曾是川藏线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2024年12月23日,四川省雅江县柯拉乡,航拍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水光互补一期项目——柯拉光伏电站。柯拉光伏电站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这是全球“水光互补”项目首次将规模提升到百万千瓦级。(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2024年12月22日,航拍勒通古镇。四川省理塘县勒通古镇,是一个融合了特色传统和现代创新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薛蒂 摄


2024年12月24日晚,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灯光璀璨,布达拉宫夜景迷人。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中新社四川分社 王磊

自踏上青藏线与川藏线,这一路是眼睛与心灵的极致之旅。从广袤无垠的草原到皑皑雪山,从幽深峡谷到奔腾江河,壮美景色应接不暇,让我深感青藏高原的雄浑气魄。沿途邂逅虔诚的信徒与豪爽的藏民,感受着他们质朴的笑容和坚毅的生活态度;那些守护着“两路”生态环境的志愿者,他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爱,坚守在高原上。恶劣的气候与复杂路况是挑战,却也成就了这段不凡的旅程。

这不仅是地理的穿越,更是精神的洗礼。

我带着震撼与敬畏归来,这些画面已深深刻在心底,成为了这次采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激励着我用镜头继续讲述大地的故事。


中新社西藏分社 贡嘎来松

青藏公路和川藏线公路通车70周年之际,在采访“两路”过程中,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条线路不仅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重要通道,更是一条精神的高地,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勇气。

沿途,我看到了高原建设者们在极端环境下不懈奋斗的身影,他们面对高寒缺氧,却依然坚守岗位,用双手铸就了世界屋脊上的奇迹。这种精神,是对“青藏川藏精神”最好的诠释:不畏艰难,敢于挑战,勇于创新。

这次采访,让我深刻体会到,青藏川藏线不仅是一条物质之路,更是一条精神之路。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两路”精神,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不竭的动力源泉,激励我在新闻报道的道路上,永远保持初心,不断前行。


中新社青海分社 薛蒂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这是一趟震撼心灵、重塑认知的非凡旅程。在这段穿梭于高原天路的时光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如同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一路上,镜头捕捉到了连绵雪山的壮美、广袤草原的无垠、澄澈湖泊的静谧以及奔腾江河的磅礴。大自然以其最原始、最纯粹的面貌展现在眼前,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与这片土地灵魂的对话。

但更让我动容的是沿途的人文风情:藏族同胞们纯真的笑容、虔诚的信仰,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都被定格在我的相机里。

那些壮丽的风景和质朴的人情,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激励我用影像继续讲述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青藏线与川藏线的独特魅力



编辑:赵文宇
编审:张   宇

监制:毛建军


中新图片
中国新闻社摄影部官方视觉分享平台。着力于秉承“官话民说,中话西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中新风格,追踪时事社会热点,持续提供优质图片新闻内容,打造以“中新图片”为核心品牌的图片宣传展示和学习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