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莫在黄冈的分享谈谈如何技术性讲好公益故事

文摘   2024-10-12 14:27   湖北  

        10月10日晚上,受邀参加了一场由麦田公益组织的分享会。随着演讲者莫凡用他那不太标准的广式普通话略紧张地展开他二十余年公益故事,台下的听众很快就被代入了故事情节,看到关键处,“哇”声一片,大家好像跟着志愿者的足迹,正在大山上行走一样。到动情处,台下又是一片唏嘘,仿佛跟故事中的角色交换了身份,令人自发地与之共情。

        这场分享会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演讲者莫凡(江湖人送外号老莫,不是狂飙里那个爱吃鱼的老默)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全程播放的PPT中,竟然几乎全部是图片,除极个别图片上进行了简短的文字标识外,全部是由一张张看起来拍得很不艺术的照片组成。这种讲故事的形式令坐在台下的我感到意外和惊喜,这种直抒胸臆、简单明快、不加渲染的表达方式,多么一发入魂啊。

        这些年,我参与过、围观过、指导过许多的公益项目,发现这些项目的汇报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讲故事困难综合征。除一部分没做成、没做好实在讲不出来之外,一些好项目、好团队也多少面临着这个问题。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好好说话。

        讲故事嘛,我觉得挺简单的,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但是现在就是套路多,尤其是在汇报、比赛、发言等场合,都要非常严格的套路和规矩,不但要对标对表,还要上纲上线,往往说着说着就不是自己的原话和本意了。一些需要PPT辅助演讲的场合,说事人往往又会喧宾夺主,花大力气甚至大费用把课件做得天花乱坠美轮美奂,结果把本应该唱主角的故事本身掐头去尾,讲得面目全非。当然了,也有演技派。一些讲述人充分地利用了演讲中的发声、语气、语调甚至助演等技巧,把讲故事变成了演小品和诗朗诵,还不忘在关键时刻语音颤抖夹杂哭腔,希望能以此引发现场评委(注意不是听众)的共鸣,看似感人肺腑,实则用力过猛强制煽情,一次两次可以,次数多了就没有味了。

        老莫的这场演讲,如果参加各种赛事的话,估计连入围都难,因为他不按套路出牌。他的PPT,除了纯图片之外,没有目录,没有章节,没有指示性的文字,甚至连“感谢聆听”的收尾都没有;他的台风也很一般,虽然听起来就像邻家大男孩在跟你闲聊一样,也使用了一些技巧,但是在苛刻的评委们看来,光演讲时长就能扣掉人家一半的分,表达上更是可以挑出一堆BUG出来。但是就是这样一场看起来不太成功的演讲,偏偏就能牢牢抓住现场所有听众的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这简直就是太成功了。

        能不能把故事讲好,其实就是一个讲给谁听的问题以及讲述者把听众当成什么人的问题。讲故事的人越是如履薄冰,越是怕讲不好听众不开心,或者掺杂了某种功利的成分,那么他就极有可能讲不好。本来就是个说事情的事情,把事说清楚就行了,又不是到联合国做报告,嗯两声啊两声怎么了?再圆回来不就行了?

        所以讲故事尤其是讲公益故事这个事情,说起来也是没有巧,我经常跟人说,“你就像是跟你闺蜜一边喝咖啡一边吐槽自己老公长得不帅一样聊天就行了。”巧就巧在讲述人和听众能够共情同理,能够推己及人,能够娓娓道来,故事就讲成功一半了。

        当然了,能不能讲好故事,跟有没有故事可讲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想老莫最大的自信就是这两个小时不著文字的图片PPT中,每一张照片都是现场实拍,每一张照片的现场都是他亲自在场的,每一个图中人物都是与他有确实交集的,故事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他亲自干的而且干得还很漂亮,还有就是他能够二十多年一直在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二十多年如一日干的事情,就算老莫自己不讲,也会从他人的嘴里讲出来,这甚至比老莫自己讲更有意义啊。

        可是我们的讲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郝诗光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