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速看这三篇事关民生问题的重要评论!
文摘
2024-11-05 17:38
河北
日前,国内著名评论员、全国“三农”问题观察员许贵元赶写的三篇题为《消除农村燃气管道隐患 确保群众冬季取暖安全》、《办好农村“老年食堂”食品卫生监管要跟上》、《为新农人“返乡创业”搭建广阔平台》的专题评论,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这三篇专题评论,经国家官方媒体发布后,在国内产生良好影响。众所周知的是,关注“三农”、情系民生、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生活,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天职和责任,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人民利益大如天是永恒的真理。现将这三篇专题评论予以转发,请大家认真阅读与参考。消除农村燃气管道隐患
确保群众冬季取暖安全
许贵元
北方冬季取暖期将至。对农村燃气管道要逐村入户进行精细排查,发现安全漏洞立即组织修缮,确保群众安全越冬。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许多地方都普及推广了“煤改电”(气代煤)工程,农户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具有低碳、环保、清洁、节能等多元优点,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延续多年的“家家烧煤、户户冒烟、污染空气、危害健康”的状况。但是,在推广“煤改电”(气代煤)工程中,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村庄之间差异较大,有的一直没有重新规划,大街街小巷宽窄不一、弯弯曲曲,房屋坐落有高有低、排列也不整齐,这就给铺设地下管道和架设空中管道带来一定难度,而且加大施工成本,导致费工费时费原料。尽管在施工中格外谨慎,但不免存有安全隐患,个别地方还出现管道漏气、爆炸等事故。为确保农民冬季取暖安全,一是组织热力、电力、安监、环保等部门,对推广使用“煤改电”(气代煤)的村庄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有安装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立即采取补救修缮措施,确保供暖设施正常运行;二是严格施工安装制度和技术标准,防止出现“盲目追赶工期、忽视安装质量”的现象;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提高农民自觉维护供暖设施安全意识,并教育引导农户掌握使用“煤改电”(气代煤)知识和技术,做到安全取暖、节约能源。办好农村“老年食堂”食品卫生监管要跟上
许贵元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养老事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农村陆续兴办了“老年食堂”,有的也称“幸福饭桌”。使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日三餐”的幸福生活,充分彰显了关爱老人、善待老人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馨和温暖。据了解,农村“老年食堂”,大都设在村部宽敞的文化活动中心的大厅,一年四季防风防雨、避暑防寒,就餐环境良好。一般规定:凡是年满60周岁以上70周岁以里的老年人“一日三餐”只需交2元;80周岁以上全部免费。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年满60周岁以上的都可以到“老年食堂”免费用餐。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者,还安排专人“送饭上门”,就餐费用的主要来源由村部集体承担,再加上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的适度补贴。为了办好“老年食堂”,各地都成立了“炊事班”,由村“两委”中一名成员具体负责,炊事人员由群众推举,一般都是在村里泼辣能干、心灵手巧、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群众威信较高的农妇和具有一定餐饮技术的男壮劳力参与。并确定一至两名肯于吃苦跑腿的采购员,负责米面油、各种调料、肉蛋奶、海产品、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就地采购。同时,还与当地畜禽养殖户、蔬菜种植户、农场等建立固定的供货渠道,及时“送货上门”,使“老年食堂”能够用上新鲜价廉、无公害的产品下锅,千方百计让老年人吃得可口香甜,舒心满意。但也有少数“老年食堂”缺乏精细管理,一些炊事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只满足于会做“庄家饭”和“大路菜”,而且饭菜品种比较单调;卫生管理也存有“漏洞”。这些问题不可忽视和懈怠。办好“老年食堂”,是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发展老年事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让老年人在“老年食堂”真正吃出“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做好科学管理这篇大文章。一是要学习和掌握科学食谱知识和烹调技能,努力改善伙食,提高饭菜质量,满足不同口味。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从采购到饭桌实行“全链条”监督管理,应设立专职食品卫生监督员,确保农村食品卫生安全,让老年人放心用餐,防止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尤其是夏季炎热季节,食品饭菜极易腐烂变质,更要高度警惕和设防。三是要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餐桌浪费。做到计划用餐、文明用餐、节俭用餐、安全用餐,切实让老年人晚年有所“食”靠,不断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福祉。为新农人“返乡创业”搭建广阔平台
许贵元
近年来,新农人"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海归、知名企业家等,为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同比增长6.6%,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6.8%,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6%。这些成果表明,农民持续增收,生活不断改善,乡村振兴的生动美景日益增多。由此可见,新农人“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新空间,切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支持新农人“返乡创业”,更好发挥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多元作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2019年6月份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2022年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提出,引导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参与乡村振兴,支持专业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今年年初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新农人“返乡创业”,促进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政策保障。必须坚持政策导向,释放政策红利,狠抓落实到位。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新农人"返乡创业"还存在一些难题和赌点。例如,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周期短,形式比较单一;有的地方根本不组织必要的培训,或仅凭“老经验”和“传统技术”,缺乏先进科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新农人“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配套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还有一些地区对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甚至停留在“纸上谈兵”,特别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等困难急需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坚持多措并举,为新农人“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环境,让他们激情满满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的智慧才干,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首先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人返乡创业搭建施展才干的用武平台。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紧密围绕乡村特色产业,诸如林果业、手工业、中草药业、非遗传承业、旅游业等,打造平台和载体。有条件的地区,要着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坚持科技驱动,倾力抓好产品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同时,要加大有效投入,重点引进特色产业项目和创新创业人才。加强新农人“创业园”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配套系列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打造“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人才主体”等双赢模式的发展联合体,让更多新农人走上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之路。二是培养一批乡村振兴创业带头人,为新农人返乡提供更多更好就业岗位。让更多回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以及农民企业家等成为乡村振兴干事创业的主力军,鼓励新农人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有劲头、有盼头。三是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本地高校、高职院校及培训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运营的创新创业带头人。要积极组织乡村CEO培训班,设置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培训教材和课程,经常聘请相关专家教授,举办农技讲座、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田间地头”、“农户庭院”进行现场指导、面对面传授,让更多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从而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和普及,为发展高质量农业产业、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者许贵元,系国内著名评论员、全国“三农”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