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州关帝祖庙前的戏台上唱一曲《忠义千秋》,在蒲景苑演一出《关公与貂蝉》……作为运城蒲剧青年演员的代表之一,“90后”蒲剧演员赵振凭借一腔热忱,在蒲剧舞台上已耕耘了20年。从一名青涩学员成长为一名能够独挑大梁的蒲剧演员,他致力于为每一个观众送上精彩的蒲剧表演。业余时间,他还通过新媒体,在家乡传播蒲剧文化,让古老的蒲剧与更多年轻的心灵擦出火花。
“因为喜欢,再苦也不怕”
“挥偃月扫群雄气贯霄汉,卧蚕眉丹凤眼忠义齐天……”9月26日,在第三届蒲剧艺术周的闭幕演出《关公与貂蝉》中,当赵振饰演的关公唱着慷慨激昂的唱词、手持着青龙偃月刀走出场时,台下响起阵阵掌声。化妆、穿戏服、练习台步,演员们在为当天的演出忙碌着,热闹的后台里,赵振在一隅坐着,安静地为自己画着关公的“红脸”。
对于蒲剧,赵振似乎有一些天赋。他的妈妈是个大戏迷,而且还是个唱功不错的忠实“票友”,经常带着赵振到处听戏。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渐渐喜欢上了那个舞台和舞台上的一切。每当看到舞台上那些威风凛凛的将帅、翻滚腾挪的士兵、精致漂亮的刀剑,他都会心生羡慕,向往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好看的戏服、拿着威武的兵器,在舞台上叱咤风云。这样纯粹的热爱,指引着赵振一点点接近他心目中的舞台。
2004年,刚刚读完初一的赵振,听到运城市艺校面向社会招生时,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并且软磨硬泡地说服了家里人。在大部分人眼中,学戏、演戏是一个苦差事,一般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受这份苦,而且赵振的爸妈更担心他坚持不下去。为此,他向妈妈保证:“因为喜欢,所以再苦也不怕。”就这样,13岁的他把自己的人生与蒲剧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同年7月,赵振提前进入了艺校预科班。学戏的人大多都是童子功,当时已经13岁的他并不被大家看好,个子偏高、年龄偏大更成为他的短板。但赵振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埋头苦练。经过两个月的刻苦训练,他的基本功突飞猛进,汇报演出时,这个不被看好的高个子动作灵活、基本功扎实,让老师刮目相看。于是,他被留了下来。
艺校毕业后,赵振又考入当时的山西省戏剧职业技术学院京剧班,在那里完成了两年的学习。其间,他在原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实习,以武功见长的他,常常演一些武打配角,由此开始了宝贵的蒲剧演出实践。2009年,从京剧班毕业的赵振正式进入青年团(现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二团)工作。
拿大顶、压腿、下腰、走台步,还有蒲剧种种程式,唱念做打,就这样练了一年又一年。“辛苦是戏剧演员的必经之路,唱戏没有捷径,只有苦练。没有付出百倍千倍的汗水和努力,都不敢随便上舞台。”赵振说,“你一天不练,上台就觉得笨。”20年来,每次在练功房练功的时候都是他最释放自我的时候,汗流浃背、腾挪闪躲、跳跃滚爬,他练得刻苦,练得投入,也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因为年轻,更需传统文化滋养”
运城是关公故里,以“忠义”为核心的关公精神早已融入了运城人的生活中。自2012年赵振版关公亮相以来,获得了观众的很多好评和关注,戏迷们一听声音,便知道是他演的关公。赵振饰演的关公眉目俊秀、挺拔魁梧,一出场便是一股大将之风。
“作为地地道道的运城人,我从小就听着关公故事、看着关公戏长大。关公的‘忠义仁勇’早已刻进了我的骨子里。”10多年来,如何生动、立体地把关公形象诠释出来,如何把关公的精气神表演出来,一直是赵振思考的重点。为了演好关公,他除了要熟悉关公的生平、揣摩关公的心理,还要以密集的练功来支撑关公的威武形象。在外演出时,只要遇到关帝庙,他必要进去参观,仔细观察庙中塑像的形象和姿态。关公的戏服和大刀都挺沉的,为了轻松驾驭,每回演出前,他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自己的状态,力争让每一出戏精彩。
赵振在唱戏演戏的同时,还竭尽所能,积极推广蒲剧。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乡村;无论是人山人海的比赛现场,还是人烟稀少的下乡演出,都有他演唱的身影。“经常有人问我,蒲剧还有人看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仅舞台上有很多青年演员,每次演出也能看到很多年轻戏迷。其实我们年轻人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
蒲剧进校园,又是另一番场景。蒲剧要发展、要传承,必须要拓展新的欣赏群体,通过“破圈”吸引更多年轻人。除了在舞台上的表演,赵振也参与到了蒲剧进校园的活动,将蒲剧带进大学校园,让更多年轻人沉浸式感受蒲剧的魅力。“在大学演出时,学生们好奇心强,对于蒲剧里的方言俚语都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还会主动来后台‘追星’,这些都让我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也促使我去思索,如何主动拓展受众群体。”赵振说。
“我喜欢舞台,舞台之外没有别的爱好了。”少年成名、硕果累累的他现在仍坚持简单地生活,不是在演出的路上,就是在练功的路上。“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认识蒲剧、了解蒲剧,尤其是年轻观众们。”
本文来自《运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