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家新能源战略,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人才等特色优势,加快推动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和转化链融合发展,积极服务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突出超前布局,构建交叉融合的新能源学科链。一是建设新能源学科集群。立足学校深耕新能源电池材料60余年的学科优势,制定新能源学科发展战略行动方案,成立新能源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建“新能源与储能工程”一级学科,统筹凝练8个相关二级学科方向,年均投入近3亿元实施集群式建设,持续打造覆盖新能源资源、材料、器件、系统和装备的全链条学科生态。二是推动新能源学科交叉。出台交叉学科培育与建设管理办法,统筹10个学院资源,成立新能源学科交叉中心,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任中心委员会主任。围绕国家新能源战略急需,全面推进冶金、化学、物理、材料、机械、能源动力、电力电气、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近3年累计支持培育100余项前沿交叉领域项目。三是优化新能源学科生态。修订学科评价办法,对新能源领域相关学科实行分级分类评价,基础学科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工程技术类学科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交叉学科单列评价指标,不断完善多维评价体系。加强评价结果运用,试行校院两级综合预算一体化改革,按需按贡献科学配置学科资源,努力优化学科生态。
突出多维协同,构建高精尖缺的新能源人才链。一是强化人才贯通培养。设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设本科专业,开展新能源领域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设立国内高校首个“新能源与储能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断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实施新能源学科“本-博”专项培养计划,系统设置贯通各阶段的科研训练类课程,加大新能源领域紧缺型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强化人才联合培养。牵头建设新能源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在130多家新能源行业大中型企业建立培养创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将50%以上工程硕博士专项招生名额集中在新能源领域。联合60余家企业服务新能源企业“出海”需求,构建“海外政府+中国优秀海外企业+学校”三方联合订单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近3年累计为企业定向培养海外优秀人才1000余名。三是强化人才团队引育。把新能源领域作为引才、育才的重点,探索出台一揽子人才成长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主导人才,目前已形成超过100支教授团队、1000名研究人员的新能源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4名。近5年,学校新增选的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均涉及新能源领域。
突出战略导向,构建系统集成的新能源创新链。一是坚持有组织科研模式。不断完善“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制定先进创新成果发展规划,发布新能源领域重大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白皮书,组建跨学科、跨校企的联合攻关团队,布局引领性、战略性项目,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学校新能源领域共有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24个,近3年承担新能源领域各类项目2000余项,总经费突破10亿元。二是推进原创性科技攻关。实施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在储能材料与器件、可再生与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工程、储能系统与工程、新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等领域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近5年学校新能源领域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8项。三是深化产学研融通创新。与新能源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4个协同创新中心,发起成立新能源电池产学研联盟,定期发布校企“揭榜挂帅”课题,建立“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转化”共享平台,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投入建设总经费3亿元,协同打造国家级新能源储能材料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助力湖南新能源产业集群突破万亿产值。
突出精准施策,构建保障有力的新能源成果转化链。一是健全成果转化制度。组建科技园及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建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系统制定评估定价、股权分配、风险防控、离岗创业、绩效考核等规定,明确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获得货币净收入或技术入股所得股份的70%奖励给完成人所在课题组和其他贡献突出人员,有力激发科研人员活力。二是优化成果转化服务。建立超30人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及专家咨询团队,常态化征集成果转化项目,定期发布《中南大学新能源领域科技成果汇编》。加强专利分级分类管理,对新能源领域5000余件有效专利存量建立工作台账,进行动态跟踪、集中管理和分级分类评价,指导专利的精准运营和转化。多渠道推介高价值成果,近3年累计举办新能源领域项目推介、路演、对接等专场活动200余场次,推动转化新能源领域专利成果500余项,总转化金额突破10亿元,助力22家新能源企业成功上市。三是拓展成果转化网络。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体,依托技术转移地方分中心、深圳研究院、30多个省级及海外校友会等载体,搭建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形成“需求收集-技术研发-专利布局-成果转化”的需求引领型成果转化机制。举办中南大学新能源科技大会,探索建立新能源“飞地孵化转化”模式,与20多个地方政府建立“飞地产业园”,构建新能源产业协作发展新生态。(来源:教育部网站)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13651193492)
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称是“山西省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经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23年10月在太原成立的第一批专业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独立法人组织。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及理事会资源,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系列文件精神和工作计划,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山西省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示范应用推广平台,同时面向全国开展人工智能业务。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院长由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方志军担任。研究院内设AI产业学院共建中心、实训实习就业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心、专家智库等6个职能部门。欢迎加入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专家智库,共同赋能高校AI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事业发展。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福州大学教授蔡维德、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元宇宙专委会),是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元宇宙协会、英伟达中国、海尔衣联网研究院、海豚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多所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赵沁平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伯虎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可信软件和大数据部常务副主任邢春晓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委员。目前已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30多家。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元宇宙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元宇宙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是由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河北金融学院、重庆财经学院、苏州城市学院、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百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6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4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旭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担任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数字经济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为高校数字经济专业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