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
换个视角,看世界。
一枚分享欲爆棚的infj~t
英专生、白羊座、02年文艺女青年
热爱生活,拒绝治愈、温暖你~
✨日更365天,今天第270天✨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迁移地胡思乱想:今天的丧文化情绪是否也是在某一瞬间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只是一直没有溢出来而已。
没有找到源头,那先正视它然后再无视它,是我通常的解决办法。
喜怒哀乐,任何一种情绪被格外放大的时候都会让自己心态出现偏颇。只有与之共生,才能坦然自若。
我不喜欢强迫,无论是强迫别人还是强迫自己。索性不去功利性地学习,看看喜欢的书、发一会呆,姑且混过今天没工作的休闲时光。
阅读偏好随着我的成长逐渐发生变化,就像有一段时间沉醉于肖复兴的散文中,而毕业之后又格外喜欢余华老师的作品。
肖复兴《荔枝依旧年年红》里有一段文字格外动人:
她说如果你爱上一块花布,“还必须爱上日后:它褪掉的颜色,撕碎的声音。花布的一生,除了洗净和晾干,还有左边的灰尘,右边的抹布”。
我明白,花布就是人,而且应该是女人。花布颜色鲜艳的时候,正是女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最佳状态,一般容易讨得男人的爱。但当花布的颜色褪尽,在日复一日一次次的洗净晾干之后,最后落满灰尘,变成抹布的时候,男人还能不能坚持最初的爱,就难说了。随手把抹布抛进垃圾箱,然后另寻一块新的花布,是如今一些男人司空见惯的选择。
我从不质疑善变,因为清楚地知道人性。对于周遭所见所感,早已坦然接受。
而前不久看余华老师写的《我胆小如鼠》中,我看到了另类的家庭悲剧。
在附录访谈中,我深深地产生了共鸣,甚至感到欣喜:怎么会有人能够用如此简单的文子写进我的内心深处。
他说当自己通过写作的方式,将少年的各种情绪写下来时,才感觉到自己真正度过了它:
我没有兴趣去写让我感到欢乐的东西,因为那个时候欢乐不值钱。而当我写下自己少年时期的不安、惶恐和紧张时,我会觉得那才是我真正的少年时期,我终于度过了它,然后会有一种幸存感,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种感觉特别美好,是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什么时候会感觉死里逃生?
在因为一段情感失败,从此感觉世界不再有光,但某一刻阳光洒满房屋的时候;在某一场考试失利,会觉得前途无望,后来感觉影响微乎其微的时候;在某一场大病痊愈之后,都会有一种死里逃生的美好快感。
回想起这种感觉似乎挺刺激的,也觉得生命如此顽强,终将度过一切困难。此后开始享受这种感受,接受一切不尽人意和得偿所愿。
最近在看《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于是对生活、文学又有了新的感触。
夜复一夜地感受,捕风捉影地感受,在现实和虚幻之间左右摇摆地感受。太平间和水泥床是实际的和可以触摸的,黑夜里的哭声则是虚无缥缈,与我童年的睡梦为伴,让我躺在生的边境上,聆听死的喃喃自语。在生的炎热里寻找死的凉爽,而死的凉爽又会散发出更多生的炎热。
end
关注我,我们明天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