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津南区小站镇坨子地村的李妍,一名95后农村“一肩挑”,是土生土长的小站人,提到我的家乡,“小站稻”家喻户晓。粒粒珠玑,白里透青,油光发亮,黏香适口,一家煮饭,四邻飘香……小站稻,就像是生长在津沽大地上的一部史诗,被人们传诵至今。
一粒小站稻,一缕家乡情
小站稻历史悠久,起始于宋辽时期,成名于清朝末年,曾作为宫庭贡米。1875年,周盛传在小站地区大规模屯兵种田,军事重镇“小站”由此而兴,小站稻米由此而名,昔日盐碱荒滩成为富绕的北国江南鱼米之乡。
进入4月,春风吹起生机盎然的稻苗,到了夏季稻田碧绿一片,行走在田间栈道,挠秧号子歌声悠扬,远处白鹭戏水翱翔。经过170余天阳光雨露的滋养,在金秋时节,层层叠叠的小站稻浪,送来阵阵幽长的小站稻香,孕育出一代代勤劳勇敢、血性耐劳的小站人。
在小站镇坨子地村村史长廊中,就陈列着一位“农民科学家”——姜德玉同志的奋斗事迹。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全国水稻丰产社”“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这些荣誉称号,更让小站稻中蕴含着的艰苦奋斗,开拓前行的劳模精神在我们千千万万青年劳动者中赓续传承。
一粒小站稻,一碗安全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18年,天津启动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为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贡献了天津力量,每一粒小站稻米的背后,都有着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
如今,科技之光照亮了古老的农耕传统,先进的种植技术助力小站稻走向振兴之路。因为想守护,我们肥沃土壤、播撒良种,让“黄金土地”产生“黄金效益”。因为要创新,我们开展稻蟹立体混养,推动智慧高效农业。因为要振兴,我们打好种业“翻身仗”,打造高端大米品牌,让小站稻成为村民的致富粮,走上振兴之“道”。
一粒小站稻,一片乡村振兴新景象
2018年我走进了农村工作的大门,非常荣幸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小站稻振兴作为重要一环,为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按下了加速键。
擦亮“小站稻”金字招牌,探索“小站稻+”产业深度融合。建成小站稻加工中心,小站稻生产体系现代化、绿色化、数字化;完善小站稻全产业链条,夯实生产链、延伸产业链、贯通销售链,促进小站稻产业提质、扩面、增效、惠农,让“小站镇的小站稻”声名远扬。
党建引领车头带,产业振兴聚焦发展,农文旅结合打出组合拳。深入挖掘稻耕文化、兵米文化,结合津南区绿色生态建设,在小站稻“源”“魂”“种”上下功夫,实现一产和三产的融合发展。建成小站稻作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迎新农业嘉年华等,打造农业综合体,住乡村民宿,品农家美食,感农耕文化,不断丰富全域乡村旅游新业态。
鹰击长空万里阔,无边胜景在前头。一醉秋风,飘荡在我的家乡,这里是小站稻的源头产地,也是乡村振兴梦想交融的地方。金穗满园,稻香风情,乡村田间,步履不停。行走在乡村振兴之路,我们奋斗不止,机遇无限。
-END-
来源:党建办(网信办)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