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百科】龙眼的起源与传播、生产与应用

百科   2024-11-15 17:00   福建  



龙眼

龙眼,又名桂圆,是我国南方的特产,以其果形浑圆、果肉鲜嫩、色泽晶莹、汁液甜美而见称于世。

又因龙眼果实酷似古代拟想中的动物——龙的眼睛,故有龙眼之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眼龙目,象形也。”

桂圆



(一)起源与传播

【起源】

龙眼起源于我国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在广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先后发现了野生龙眼。《神农本草》提到:“龙眼名‘益智’,出南海山谷。”西晋稽含的《南方草木状》中记载:“南方果之珍者,有龙眼、荔枝……出九真、交址。”九真、交址就是今广东、广西岭南一带。3世纪西晋左思《蜀都赋》记载:“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彩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而猗猗”,旁挺龙目指的就是龙眼树。《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有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桔,皆百余本。”以上史书记载说明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方就已盛产龙眼,并已引种至京都作为观赏植物。宋代时,龙眼已在泉州普遍种植。

【传播】


1832年,罗柏的《印度植物志》中指出:“印度所有的荔枝、龙眼均由中国传入。”

龙眼原产于中国,大约18世纪后期,我国龙眼和荔枝一道,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者的航船被带到世界热带和亚热带一些国家。但目前除美国、巴西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规模栽培外,其他地方仅作为庭院观赏树种种植。


随着我国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原产于广东岭南的龙眼早已传布到广西、福建、四川等多个地区,11世纪《图经本草》就已记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表明四川等地种植龙眼树的历史至少也已有1 500多年。我国的龙眼种质资源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四川和云南等省(自治区)。

(二)生产与应用

【分类】龙眼属无患子科,龙眼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400多个品种(系)。根据不同品种的形态学特征,黄金松按照复叶中小叶的形态和叶片的大小将龙眼分为大叶型、小叶型与圆叶型。柯冠武等以不同级次的分类标准,将福建10个龙眼主栽品种分为了3个品种群(红核仔群、油潭本群和福眼群)6类(红核仔类、东壁类、油潭本类、乌龙岭类、福眼类和水涨类)。




【生产】世界龙眼分布以亚洲为主,除中国、泰国两大生产国外,印度、越南、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也有种植。中国是龙眼的原产国和生产国,具有种质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大等优势,我国主栽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川和台湾等省(自治区),以福建省栽培的面积最大,质量最好,龙眼产量占全国的1/2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龙眼集中产地。其中泉州、莆田是全国龙眼主要产区,自古盛产龙眼。兴化府,即今莆田市,素有“兴化龙眼甲天下”的美誉。我国生产的龙眼,远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至今仍是国际市场上备受赞誉的珍贵果品。


【应用】龙眼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果实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制成龙眼酒、糖水罐头、桂圆肉、龙眼膏、冷冻龙眼等,也可加工成桂圆干肉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据测定,龙眼鲜果含果糖6.1%,蔗糖12.3%,粗蛋白质15%。龙眼干制的桂圆,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的功效。龙眼的叶、花、根、核均可入药,具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生的身体虚弱等症状。


龙眼树的木材质地坚硬,纹理致密优美,色泽紫艳,是制作高级家具的原料,又适用于名贵工艺雕刻材料。龙眼的花穗长而大,花朵密,花期长,蜜腺多,是优良的蜜源植物,龙眼蜜是蜂蜜中的上等蜜。此外,龙眼的幼嫩叶芽可代茶用,果核可以制浆酿酒。龙眼树荫常绿,花味芳香,是极好的行道树和风景树。


来源:《农业物种及文化传承》、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福清科普
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