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特斯拉WE ROBOT发布会透露信息再次印证了作者在7月份的判断,人形何时大规模投放应用,得看无人驾驶落地进展。
原因如下:
1.无人驾驶汽车电能充沛!显而易见,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携带的电池更大!
2.无人驾驶汽车算力更强!无人驾驶所搭载的芯片相对人形更强!
3.无人驾驶汽车数据更多!要想实现高级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据输入训练,而特斯拉大量的汽车已经采集了现实世界大量的数据!
4.无人驾驶汽车也是机器人,和人形相比,只是把腿换成了轮子!运控相对更简单!
5.无人驾驶汽车落地场景更加明确,落地收益显而易见!
6.特斯拉做人形也是依托无人驾驶的深厚积累!从这次最新发布会可以看出,这次人形只是给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站台的。
因此,想知道人形何时能落地,关注无人驾驶也就够了。
那么具体到人形机器人,到底是什么阻碍人形发展落地?
数据量少,智能需要海量数据投喂。而当前人形缺乏前期数据采集的载体。自动驾驶可以从L1级别到L5级别逐步投入市场,并不停采集数据,而人形机器人,缺乏现实世界采集数据的载体。当下,特斯拉只能通过招聘数据收集操作员来收集运动信息,采集操作数据来投喂机器人,效率低,进度慢,数据昂贵。而这些数据只是训练机器人实现运动能力。而各家机器人设计方案,采用的传感器,电机执行器,关节均不相同,数据无法通用。甚至同一家公司,当变更人形设计方案时,之前积累的数据,也无法再次使用。因此人形还面临数据“泛化”问题,即采集数据如何通用?任何常规人形都可以拿来训练采用?
单说运控,要在不同地面地形上顺利行走还很困难。不同地面,地形需要相应训练仿真数据。比如草地,沼泽地,沙地,森林等。目前人形还只能在预设的地面上行走,因此落地只能在预设场景中进行,如工厂生产中。
关键零部件寿命和成本问题。如灵巧手的空心杯电机,价格昂贵,寿命很短。一个单价三千的小空心杯电机,其连续工作寿命也只有1千小时,尽管无刷空心杯寿命可达上万小时,但制约其寿命关键不在电机,在其减速器。成本高,寿命短。
能量转换效率低续航短。当前机械关节的能量转换效率只有40%到80%,而人类关节转换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人形电能消耗大,而大电池意味着机器人更重,增大负重大不可持续。当前人形单次续航很多不到一小时。
上述问题解决需要全产业链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无人驾驶已经在一些低速简单场景中加速落地,如酒店无人配送,矿场运输,无人清扫环卫车等。而这次特斯拉官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使得无人驾驶向大规模应用的现实更进一步,无人驾驾驶未来可期,那么人形还会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