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专题报道产研院创新发展实践

文摘   2024-12-10 20:05   山东  






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制备的新型木质纤维绿碳缓冲材料,以壳聚糖、海藻酸盐、墨鱼黑等海洋生物因子制备的新型止血材料……

7个项目路演、30余家机构“围观”。日前,一场由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简称“青岛产研院”)承办的科技成果路演活动,成功引来众多创投机构关注。据悉,这些参与路演的产业项目均来自驻青高校、院所实验室,经由本次活动,多个项目在获得资本青睐的同时,也明确表达出扎根青岛、服务青岛的强烈愿望。


这只是青岛产研院推动科技成果和产业项目在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一次生动实践。作为一家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四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青岛产研院自成立之初,便肩负着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光荣使命,已先后孵化企业68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转移转化技术93项,撬动社会投资11.9亿元,助推青岛持续提升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

承担着科技成果转化使命的青岛产研院,成立之初就启动了名为“海豚计划”的成果转化专项行动,面向优质技术成果,采用“资金开支梯度管理、项目研发节点督控、先投后股”的模式,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资料显示,目前,青岛产研院已有效推动来自佐治亚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等一批机构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来青(在青)落地转化。






青岛产研院


尤其是在2024年,崂山区启动“繁星计划”三年行动,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青岛产研院被推举为联盟首届秘书长单位。“联盟成立以来,产研院密切联系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紧盯科研团队负责人,推动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青能所、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院所重点项目转化,已梳理成果129项,开展产业技术对接会6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青岛产研院执行院长赵宇波说。







产研院科创路演行动


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概念验证需要工程、场景、资金等多种资源,很多技术团队难以完成工程验证和商业验证工作,验证中心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平台,能够显著提升验证效率,降低验证成本。”赵宇波告诉记者,青岛产研院根据产业布局和技术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已先后打造计算医学概念验证中心、机器视觉概念验证中心等多个平台,可以向生态企业、高校院所、研发团队等提供技术识别、技术验证、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支撑等服务,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实现“从0到1”的科技成果转化。

以青岛产研院打造的省内首个计算医学概念验证中心为例,该中心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医疗器械+CRO+CDO+CMO”四位一体模式,提供全产业链的医工转化和数字化产业解决方案,目前已推动新一代内窥镜产品、心脏超声智能诊断系统等多项成果来青落地。比如,即将在青注册的心脏超声影像智能分析与辅助诊断系统项目,就是青岛产研院在工程化研发、产品形态设计、医院临床验证等多方资源推动下,美国佐治亚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团队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对比当前冠心病诊断方法,该系统在确保诊断可靠性的同时,还具有无创、无辐射、高效率、低成本等显著特点。






机器视觉概念验证中心成立活动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实现“从0到1”的科技成果转化,只是青岛产研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助力青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有效举措之一。

当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青岛应如何加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赵宇波看来,必须打破教育、科技、人才的组织壁垒,缩短相互间交流的“时差”。

今年11月23日,第6期卓越工程师特训营(机器视觉方向)在青岛产研院顺利开班。未来一段时间,来自山东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的33名学员,将通过一场场特训,将课堂所学的机器视觉基础理论、应用课程、软件开发与其在产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融会贯通,打通理论学习与就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卓越工程师特训营实操课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视觉已成为制造业中产品缺陷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然而,企业在应用机器视觉开展质量管理时普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缺乏能够迅速“上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工程师。青岛产研院精准把脉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痛点,于2024年推出工程人才培养项目——“卓越工程师特训营”,专注于机器视觉工程教学与就业一体化,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性教学,培养高素质、实践型的工程师,满足制造业的技术人才需求。“目前,特训营已培训逾600名学员,不仅覆盖在校学生,还包括一些链主企业的在职工程师,有效缩短了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周期。”赵宇波表示,作为青岛市制造业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支撑,青岛产研院始终致力于工程实践人才的培养,以“专业知识架构—综合技能实训—职业能力素养”为主线,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人才转化”体系。赵宇波还透露,“卓越工程师特训营”将于2025年进一步扩容。除机器视觉外,青岛产研院将结合丰富的落地业务场景和实战案例,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板块,在智能设计、AI+工业等领域推出一系列与产业需求相适配的“实战”课程,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伴飞行动走进环球集团

“围绕优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我们推出了‘海豚计划’;护航创业团队软着陆,我们推出了‘领航计划’;帮助企业找场景、解难题,我们推出了‘伴飞行动’。目前,青岛产研院已初步构建起一条从支持科技研发、畅通成果转化到培育新兴产业的创新生态链,为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青发展搭建起坚实平台、营造了良好环境。”赵宇波说。






助力青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持续拓展功能矩阵,青岛产研院还不断强化其作为科技创新引擎的角色。

成立以来,青岛产研院全程参与并推动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的创建,承建青岛国际人才会客厅,荣获202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获评省新型研发机构、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居家健康数字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市数字医疗器械研发专家工作站、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称号。

2025年是青岛产研院成立的第五个年头。站上全新起点的青岛产研院该如何继续塑强自身优势、赋能城市发展?

赵宇波表示,青岛产研院将围绕“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创新”相关能力的建设和体系构建展开工作,助力青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比如,推出“海豚计划2.0版”,以新举措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大幅增加人才转化的工作,培养更多可直接满足企业就业需求的工程师人才,实现从“技术成果转化”向“技术与人才双转化”转变的目标;建设ESG研究中心,为中大型上市公司的绿色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研究与咨询服务;针对中小科技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在数智化转型、研发体系构建和科技金融服务领域提供更接地气的评估和研究支持。






碳中和联合会ESG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将始终与城市共生共荣,助力青岛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新型工业化。更加聚焦基础工业软件、海洋信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加大力度推进项目整合和新技术布局。以人形机器人为例,不久前,青岛市发布《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将打造国内重要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基地。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青岛产研院正积极参与该领域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通过夯实关键技术基础,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在青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在未来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布局。依托前期积累的丰富资源,更有效地整合并打通从家庭到医疗机构、康复机构乃至保险机构等各个环节中的算法、设备、数据及服务模式,引进更多人才,推动青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走出新路径。”据赵宇波介绍,前期,青岛产研院已通过“海豚计划”,引进邓健博士团队“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PPG)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并实现落地转化,开发出适应卧室、客厅等典型家居环境的健康守护仪,可连续、实时、无创、无扰地全天候对关注健康人群的居家监护。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功能样机研发。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跑出产业发展的“加速度”。青岛产研院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核心要义,正加速成长为青岛产业思想的提供者、创新要素的聚变者、新兴产业的培育者、项目落地的促进者。


新闻来源:青岛日报









点个“在看”不失联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
面向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建设产业技术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生态,打造引领青岛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