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文化东兰论剑波澜现——第22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铜鼓文化学术交流会侧记

文摘   2024-10-09 17:05   广西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广西红水河中游的河池市东兰县,千百年来具有浓郁的铜鼓文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铜鼓之乡”。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东兰成为主要核心区。

自古以来,藏鼓、护鼓、养鼓、赏鼓、祭鼓、赛鼓、舞鼓的喜好在东兰县民间就蔚然成风,原生态铜鼓文化的保存也最为完好。东兰铜鼓的“活态传承”特征十分突出,最为典型的是,在规模宏大的蚂虫另节活动中,铜鼓要在“找蚂虫另”“祭蚂虫另”“葬蚂虫另”的全过程中演出一场场扣人心弦的“铜鼓戏”,以此感动天地、沟通神灵、感化蛙婆、获得灵验,求得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安康。在东兰长江、兰阳、巴畴、金谷一带,敲铜鼓几乎不分昼夜,相邀而聚,鼓歌相伴,其乐融融,随兴而为,尽兴而归。千百年来,铜鼓山歌就像一条红色的纽带,把东兰父老乡亲的心连在一起,形成人们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形成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铸就了民族团结的长城,其铜鼓艺术的魅力与铜鼓文化精神在影响着芸芸众生,影响着整个世界,把广西,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推向举世瞩目的境界。

神奇的铜鼓文化,博得无数专家学者的青睐,他们纷纷到河池采风,到东兰考察,研究河池铜鼓文化,引发出诸多学术行为。他们以河池铜鼓文化研究为抓手,把目光投向全世界宽广的铜鼓文化圈,涉及丰富多样的铜鼓文化元素,拓展到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创造了精彩纷呈的铜鼓文化学术风景。

金秋时节,惠风和畅,红水河畔的东兰县城,九曲河边迎来了一件铜鼓文化学术盛事。2024年9月30日,第22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在东兰县举行,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铜鼓文化学术交流会及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会在广西韦拔群干部学院举行。本次会议有来自浙江、贵州、云南以及广西区内的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的专家学者,还有河池各县、区的学者代表,他们以学术研讨的方式介入保护区建设的各项内容,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

会议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理事长李富强先生主持。著名的铜鼓文化研究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万辅彬教授出席会议。县长白玛泽仁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说,东兰是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是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他希望东兰以本届艺术节为契机,抓住机遇,高质量发展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推动一系列事业的发展,要策划一批文化活动、建设一批文化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发展一批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文化基地,全力构建以铜鼓文化为特色的红水河旅游圈,推动打造世界铜鼓文化旅游胜地,使东兰成为魅力四射、令人神往的“鼓都”。

在铜鼓文化学术研讨交流及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时,各位专家针对铜鼓文化充分阐述自己观点。广西艺术学院讲师刘金喜以《泰国铜鼓考察与探析》为题,陈述泰国铜鼓的外形特征、铸造工艺和音乐性能,揭示泰国铜鼓与中国、越南铜鼓的关联性,具有独特的文化视野。浙江音乐学院研究生吴雨秋作《劳度叉斗圣变中的金鼓图像考辨》的报告,解释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变中“金鼓”图像宣传佛教、佛道之争等文化内涵,体现了铜鼓文化研究的新突破。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蒋英作《贵州民间传世铜鼓与出土铜鼓的新发现》的报告,陈述了贵州民间麻江型铜鼓独特的敲击方式与民俗心理的微妙关系,令人耳目一新。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学术期刊《歌海》主编黄文富作《县域铜鼓文化的挖掘与宣传》的报告,阐述了当前红水河流域河池市境内铜鼓文化的历史挖掘情况和宣传情况,对河池市县域铜鼓文化深入挖掘和文化品牌持续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意见和建议。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邹桂森作《云南文山地区遵义型铜鼓调查与研究》的报告,分析了云南文山地区遵义型铜鼓的纹饰、成分,陈述其使用情况,揭示了壮族、彝族生存和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角度与方法新颖,新成果喜人。云南民族大学博士后马君红作《铜鼓的民间记忆:中国南方口头文本中的铜鼓叙事研究》的报告,分析了中国南方口头文本中铜鼓来历、铜鼓功能、铜鼓灵性等内容,并诠释铜鼓口头文本多样性、统一性的特征,口头文本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塑的价值观念,如尊重自然、孝道、舍小我而立功的集体精神等,反映了共同尊崇的精神家园。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博士后林成的《点线面圈:共同体视阈下的铜鼓文化研究》,则以铜鼓文化的考古叙事“点”、比较叙事“线”、民族叙事“面”、文化叙事“圈”的四维研究框架为手段,打开研究思路,解决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互惠共存、以人为本、文化互鉴等问题,是重要的学术突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廖国一的《关于广西铜鼓文化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陈述了广西铜鼓文化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铜鼓文化安全与宣传、桂林辐射东兰文化生态旅游、重视非遗保护、高科技提升铜鼓文化魅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实际的对策,很有指导性意义。研究员李富强《铜鼓:凝聚中华民族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符号》的报告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指出铜鼓文化承载着中国和东南亚多民族2000年来积淀的智慧,是中国和东南亚多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和纽带、文化交流互鉴的缩影和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和资源,发展和利用铜鼓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教授万辅彬作《认真总结“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经验,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的学术报告,回顾了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经过并总结建设的经验,就如何建设高质量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提出六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高级讲师、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黄银香的论文《浅论东兰县壮族传统铜鼓音乐美感》在会上宣读,引起强烈反响。该论文以音乐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多种典型技法为例,精确地分析,充分展示了东兰壮族传统铜鼓音乐美感的独特风貌,为铜鼓文化的活态传承诠释了深层次的美学认知,指明了铜鼓演奏技能的发展方向,是颇接“地气”的理论性文章。

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学术报告和论文的内容各抒己见,进行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在铜鼓文化的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形成了较多的共识,为今后铜鼓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也为铜鼓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性意见,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注入一股强劲的内驱力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广西三月三杂志社译审  覃祥周













































(转自:广西民族报网)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广西民协)的微平台。发布通知公告,行业动态,广西民间文艺展演及调研成果,推荐民间文艺家、民间文艺作品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