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尊|广东考古学家杨式挺②:广东有自己的青铜时代,有自己的夏商周

时事   2025-01-31 21:09   广东  


搞考古就不要怕苦


任田的话考古之路漫长坎坷,勇士们总是在荒野中披荆斩棘,一战成名的背后,是无数个寂寞日夜的守候耕耘。考古是在风沙中与狼干仗,台风天驾着小船出海;考古是畅想着奴隶主高台饮宴之时自己却饥肠辘辘,穿越死人谷之时被一群胖蝙蝠直接拍在脸上;在没风扇的房间和腥臭骨骸共处两年,坐着柳条筐颤巍巍地漂悬在漆黑的水井中……杨老说:我们搞考古,就不能怕苦。


杨式挺:“1953至1958年,我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系主任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第一任考古专业教研室主任是苏秉琦,他讲新石器时代。讲旧石器时代的是裴文中教授,裴教授参加了1929年北京中国猿人的发现和研究。北大的野外考察做得非常好,我1956年就在裴文中教授的带领下去内蒙古赤峰沙丘调查细石器遗址。那里的沙丘是能移动的,如果刮大风你不注意就被沙丘盖住,人会受伤。那个地方还有狼出没,裴文中教授留法的,穿着长靴子,带了一管法国猎枪。”

1975年,杨式挺向苏秉琦(右一)、商承祚(右二)教授汇报石峡出土情况。

“1957至1958年,宿白教授和邹衡先生带领我们到河北邯郸涧沟村发掘文化遗址,一口水井有八九米深,坑口又不大,要坐一只柳条筐上上下下,探索里面的情况,心里很害怕!”

“1960年我在洛阳考古工作站一年多,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生活上吃了大苦头,但业务上取得了大丰收。我去了郑州,主要是二里岗商代城址、商代贵族大墓。大墓上宽下狭的结构,墓边三层台上摆满都是陪葬的奴隶、断头缺腿的尸骨!到了最下面的墓底,看到一个比较小的腰坑,坑底葬了一条狗……你就看到什么叫做商代奴隶主的残酷!”

“我们人生地不熟,来回郑州火车有时夜里12点或者两三点开车,身上又冷又饿。又是经济困难时期,吃不到粮食、青菜,经常吃玉米、番薯干,还吃过榆树叶。我们在洛阳考古工作站和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一年,生活太苦了。同组的莫天景是怀集人,他说‘老杨,我们吃的东西还不如我家的猪’,我说‘千万不能说这个,大家都是碰到困难时期。’”

“我1961年回北京考古所,当时还叫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他们说我是大学毕业,是干部,叫我去昌平参加种菜。发了一张帆布床,拿了工具,天冷得要命,䦆头打下去都跳起来,那能种菜吗?然后我就水肿了,把我送到东单医院吃药,到了1961年春天我就回广州原单位了。”

“1983年搞一次文物普查,我在曲江进一个山洞,从这个村到那个村,足足有5华里长,一进去光线又不够,我们拿着五节电池的大电筒,脚下都是死人骨头。这些尸体有游击队的,也有土匪的。这个山洞弯弯曲曲,有的地方宽不过一个人,里面有很多很肥的蝙蝠扑过来,打到脸上很痛。我走到一半就觉得胸闷,但又不好退回去,只好停一下,再走就看到有微微的光,知道快到头了,再坚持向前走。”

“1963至1966年全国开展了‘四清运动’,我们1964年下到阳江县东平镇渔区划分阶级。我上了贫困渔民的家口船,出海打渔8个多月,遇到过多次风浪,有一次还遇到台风、海啸,差点丢了性命。”

“所以你说考古有没有危险?太多受伤的事。1958年群众挖磷肥挖到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后期我们在马坝狮头岩遗址调查时,拿了一个馒头进去调查,直到三个钟头才转出来。1973年在石峡发掘,我跟工人一起挖坑、递土,那时候要挖下去四五米深,我正往上递土,突然就晕倒了,醒来后在广州医院,检查说‘心律不齐’。你说辛苦不辛苦?”

2024年杨式挺在广州家中接受南方新闻网记者采访

南蛮不蛮: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


任田的话一个地方是文明还是蛮荒,看这个地方的文化发掘,有他的夏商周,自有他的角徵羽。野外考古比城市考古更艰苦,因它更古老,几乎没有文字可循,因此当它有了新发现必是重大发现,必是这个地方最初的文明火苗:一颗稻米、一柄石斧、一个陶瓶,一只玉琮,甚至一小撮撒在尸骨上的红色粉末,都极为珍贵。蛮或不蛮,非口舌之争,要讲证据的。

杨式挺:“石峡遗址大约有3万平方米,我们发掘了4300平方米,挖到了墓葬区。”

“苏秉琦教授讲过‘石峡虽小,干系甚大。’及‘它是透视南北的窗口,向北可以看到中原,向南看到的是岭南一片郁郁葱葱的新天地。’”

“我被公认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提出了两个考古学文化名称——‘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简单来说,‘西樵山文化’远超西樵山遗址本身,甚至可将珠江三角洲、港澳沿海岛屿地区都包括在内,主要是新石器中晚期的原始文化。西樵山本是一座死火山,为了研究清楚,从1962年起,我爬上山十几次,把出土石器列了张表,列出100多处。西樵山东麓,最典型的是硅质岩做成的细石器(六七千年前,安在骨头和木棒上作渔猎工具),和霏细岩制成的双肩石器(石铲、石斧,用于农业和家畜饲养),对应出土的各种动物遗骨。还有彩陶,有的上面甚至有刻划符号。”

石峡第三期文化陶罐上人物舞蹈纹拓

“前面提到过的百越族先民拔牙习俗,其遗骸多发现于河宕贝丘遗址,也属于
这个文化,之所以能保存那么久,全靠钙质贝壳对人骨的保护作用。经过人骨架的鉴定,接近于南亚蒙古人种。”

“研究了那么多,我还是不满意——你说双肩石器做什么用?它是农业工具吗?其实很难研究,因为在珠江三角洲并没有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有稻谷都是秦汉时代以后才有的。”

“但我在石峡二次葬墓葬的尸体上发现了一撮、一百多颗已经碳化的稻米,经过几千年已经黑了,还有的碳化稻米在石峡文化层的灶坑,以及在木骨泥墙长屋的火烧土泥墙里头,稻谷壳和水稻杆秣被烧成末掺和进去。研究水稻要分品种,是籼稻还是粳稻?所以我又有了一篇重要论文叫做《中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石峡文化就是典型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它距今四五千年,已经有原始农业、稻谷栽培和养猪、养狗。”

“与别处不同,石峡遗址发现了岭南罕见的‘四叠层’,代表四个时期的文化,即新石器中期、新石器晚期、新石器末期和青铜器时代。以石峡文化最为有名,发掘了一百多座墓葬,分一次葬和二次葬墓最具特点。二次葬要火烧坑,也叫‘燎火’,墙壁上有三五公分的红烧土。二次葬是迁葬,有两套随葬品,一套是一次葬带来的破碎的、不完整地分散在墓底周围;另一套就是二次葬时放的,很完整,有石器、陶器。其中大概有十座大墓,随葬品多达70—170件,包括石器,最典型的叫弓背锛、石镢,还有铲,绑上木柄就可以挖土,这属于农业工具。还有很多箭头,各种形式的箭头!有一个墓出土了几十个三棱箭头,就算当时最先进的了。当氏族发生战争,三棱箭头就被绑在杆上,消耗量很大。还有随葬礼器,有6个玉琮,其他玉器(只发现一件):玉鉞(代表权力)、玉璧、玉环、玉璜、玉玦、水晶玦、绿松石片等。但更多墓随葬品少,更没有这些高级礼器,说明石峡文化墓葬已经分出了贫富阶层,财产占有不均。迁葬的部分尸骨被置于墓地东南隅,碎骨上撒有朱红色粉末,应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

“有人研究城市考古,从商周以来到明代,以城址、遗迹、遗物还有文字为研究对象;而我研究野外考古,是没有文字的。考古的四个作用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这就是‘补史之缺’,所以考古很有意义。”

“有人说石峡文化和良渚文化有很密切关系,他抓住的是石琮、玉璧,因为良渚也有很多石琮、玉璧;可我认为石峡文化中陶器特点主要是三足鼎、三足盘,与江西樊城堆文化更贴近,都有三足器、玉琮和二次葬,以前在广东都没有发现过。还有湖南长沙腰塘遗址,也有三足器。为什么说陶器对于文化特别重要?因为生活上经常要使用,会打烂,并在当地制作,而不是像玉琮、玉璧、陶鬶可以作为礼器进行交换传播。”

“苏秉琦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为6个大区,叫做‘区系类型理论’:①以燕山南北为中心的北方文化,②以河南、陕西、山西为轴相连的中原文化,③以山东半岛为核心的东方,④以洞庭为中心的西南,⑤以太湖为轴心的东南文化(主要就是良渚文化),⑥以赣江流域到当时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南方文化。我们说的石峡文化就是第六块文化的内容,符合他这个理论。以前大家认为中国文明主要是在黄河流域,我们叫母亲河,到夏鼐开始重视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文明的母亲河,现在由我来补缺,讲到珠江流域了,对不对?所以考古就是后人要补前人的,有一个继承问题。”

“过去总认为岭南的文明从秦汉设郡才开启,但石峡之后,苏秉琦认为‘岭南考古是个大题目,广东有自己的青铜时代,有自己的夏商周’。还有潮汕浮滨文化,已经是青铜时代了。人家不是说我们广东是南蛮吗?其实我们这个时代的考古,已经能够证明南蛮不蛮了。所以我写了一首小诗:‘马坝历史开新篇,石峡文化神州传。西樵盛产双肩斧,浮滨铜戈拓蛮荒。’”

“还写了一首《赞百越族》:‘百越民族贡献多,水稻栽培万年夥。印纹陶器出江南,海上丝路通万邦。’不是诗,但表达我的认知。”

下期预告 下期,我们将探讨南越王墓背后的故事,南越王是谁?他有几位夫人?殉葬者几名?墓中最珍贵的宝物是什么?发掘顺利吗?有没有暗器?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历史谜团。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

南方新闻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新闻网为权威华南政经平台、综合性新闻全媒体,每日最新最热资讯独家放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