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丨他以天下为己任,也是治水之能臣

政务   2024-09-19 11:16   上海  



九年级上册《语文》的名篇

《岳阳楼记》让我们认识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

今天让我们重新以治水廉吏的身份

深入了解他




1


天下为公 兴水惠民


范仲淹曾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镇盐仓监官,掌管盐税。当时泰州海陵、兴化等沿海地区频受海潮侵袭,因海堤年久失修,潮水泛滥致土壤碱化,百姓无以为生,只好携家外逃。此事本不是盐官的分内之事,但范仲淹关注民生、心忧天下,积极向朝廷上书,建议修复海堤。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并主持整个海堤修复工程。通过四年曲折和艰苦努力,长达150里的海堤终于修好。至此,当地农田和盐场免受潮水侵害,外逃百姓纷纷返回家园。为纪念范仲淹功绩,当地人民修建祠堂,并将海堤取名为“范公堤”。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苏州发大水,持续的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洪灾导致大片农田被淹,灾民超过10万户。第二年,也就是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六月,范仲淹被朝廷调任苏州知州。


范仲淹一上任,就对水患进行调查,他遍访农村德高望重之人,察访水道,终于找到了苏州地区水患频发的关键所在。他提出“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并举,把积水导入江河湖海,并将治水与治田结合起来,妥善解决了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关系


在救灾过程中,范仲淹以“犹济疮痍十万民”的信念,不顾病体,日夜坚守在抗洪救灾一线。经过整治,苏州东南面的积水流入松江,西北面的积水流入长江,水患得以消除,苏、常、湖、秀四州农业生产得到保障,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因主持庆历新政受阻,自请外放。其间任邓州知州三年。他一到邓州,便深入民间了解民风民俗和百姓疾苦,与百姓同忧乐。庆历六年(1046年),邓州自秋至冬数月干旱,二麦枯黄,百姓发愁,范仲淹更是心急如焚。他不但带领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还每月三次向朝廷奏报旱情。待到普降瑞雪,他在州衙铃斋置酒款待贺雪的人们。当他想到来年五谷丰登的情景,更是高兴得和年轻人一样,饮酒击筹,且舞且歌。尽管当时北宋政治环境险恶,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抱负却坚定不移。



2


入仕“忍穷” 千古垂范


范仲淹认为,如果一个官吏能做到“忍穷”,可免一人一家之祸;如果所有官吏都能“忍穷”,则可以免除政权颠覆之祸。范仲淹一生通过“忍穷”来砥砺自己的为官之德,养成克己奉公的品格,也以“忍穷”教育子女。


有一次,他召集子孙儿女来到庭堂,当看到满堂儿孙一个个衣着朴素、袖藏经卷时,心里很是高兴。他告诫子孙,虽然现在当官享受厚禄,但也常担忧后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在范仲淹身体力行的影响及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俭朴的门风。儿子范纯仁在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中进士,后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其为官也以清廉著称。



据《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中记载,范仲淹做了吏部侍郎出使外地,直至去世,几十年间,未增加一名仆役。不仅如此,由于范仲淹一生奔波各地任职,长期居无定所,直到死也没有为自己置办一处宅第房产。当时,不少退休官员或文人学士喜欢在西京洛阳安家养老。范仲淹当年镇守杭州时,他的弟子纷纷劝他也在洛阳置办一处房产,颐养天年,“以为逸老之地”。范仲淹答道:“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范仲淹一生起伏跌宕、三起三落,但自始至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品格,在政治、文学、治水等众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治水廉吏典范。


来源:中国水事

上海水务海洋
这里是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公众号。发布上海水务海洋权威资讯,提供微服务,普及水知识,传播水文化,真诚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