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大巴山腹地。近年来,达州市采取“以建立乡镇内审机构为基础、分片设立片区审计站”的方式,在全市200多个乡镇设立45个片区审计站,将经济监督的“探头”架设到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如今,这些大山深处的乡镇正在经历一场由审计监督推动的基层治理的变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近日,记者赴万源、大竹等地,一探究竟。
乡村审计的达州探索
□ 本报记者 周枫
“
一条审计建议推动黑鸡合作社发展
山,连着山;云,在山与山之间飘浮。经历汽车轮胎消毒、鞋底消毒程序后,记者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万源市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
合作社由7个“80后”“90后”大学生创办,在漫山遍野间散养着近10万只黑鸡。它们有的在林间奔跑,有的栖息在松树枝头。依托智能化管理系统,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即可实现远程管理和实时监控。合作社还积极布局短视频平台,培养本土乡村主播,将黑鸡产品销往全国。今年,合作社建起了黑鸡加工厂,新增麻辣鸡块、自热鸡汤等产品,产业发展红红火火。
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合作社内,工作人员正在喂养黑鸡。本报记者周枫 摄
“按现有产能,麻辣鸡块年产量可达10万袋,目前预售订单已排至年底。”合作社负责人王兰是回乡创业的“90后”大学生,对黑鸡产业信心满满。“这几年合作社持续扩大规模,资金相对紧张。在审计推动下,有了贺家湾集体经济资金的投入,加工厂建起来了,黑鸡不愁卖不出去了。”
王兰提到的审计推动,指的是2022年的一次专项审计。
2022年,万源市八龙片区审计站在开展贺家湾村“三资”管理专项审计时发现,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3.5万元,发展滞后。通过深入调研,审计组发现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产业带动能力,便建议加大村集体经济对合作社的投入力度。经石塘镇和贺家湾村工作人员多次实地考察论证,最终决定贺家湾村集体经济投资300万元入股合作社,共建百里坡旧院黑鸡麻辣鸡块加工厂。如今,合作社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带动贺家湾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万元。更为可喜的是,每年可为当地村民提供5000多人次就业机会,带给村民家门口的幸福。
“一天能挣八九十元,早晚车接车送,中午管顿饭,家里老人孩子都能顾得上,这比出门打工强多了。”贺家湾村村民徐成洪笑着说,“希望以后合作社规模再大一点,在附近山上再开一个基地,方便更多的村民务工。”
万源市八龙片区审计站审计人员正在讨论下一步工作。本报记者周枫 摄
一条审计建议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也助推了乡村振兴。“审计既要算村集体的经济账,更要算群众的增收账。”八龙片区审计站站长吕双莎对记者说,“看到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我们审计人员也有了成就感。”
“
乡村审计的创新实践
八龙片区审计站的创立,得益于达州市探索建立乡镇片区内部审计协同机制这一乡村审计创新探索。
时间回到2019年。这一年,四川省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改革(以下简称“两项改革”),达州市40%左右的乡镇和建制村被撤并。两项改革后,乡村两级的权力和资源更趋集中,加强监督尤为迫切。同时,一批撤并乡镇工作人员亟待转岗安置。
“长期以来县以下不设审计机关,导致乡村经济监督存在盲区。”达州市审计局副局长罗意说,“如何抢抓两项改革重大机遇,解决审计全覆盖的问题,既补齐监督短板,又妥善安置人员,是达州审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稳步推进改革,达州市审计局选择审计工作基础较好的渠县作为试点。在市委审计办指导下,渠县整合相邻乡镇(街道),组建11个乡镇片区审计站,县审计局同步开展业务指导,成效显著。
渠县的实践,推动了这项改革在全市铺开。2021年初,达州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在全市200个乡镇(街道)设立内审机构,247名乡镇干部转岗从事内审工作,组建45个片区审计站,并在人员编制、办公场地、设施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万源市八龙片区审计站审计人员计算沟渠挖掘工程量。本报记者张邸 摄
达州全市45个片区审计站的建立,将经济监督的“探头”架设到乡村,覆盖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为保证乡镇片区内审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达州市委审计委员会加强领导部署,采取市审计局班子成员挂包县、县审计局班子成员挂包乡的方式加强工作指导和衔接,确保45个片区审计站工作扎实开展。
“我们把内审作为‘透视镜’和‘解剖器’,充分发挥其探头和预警功能,有效规范基层小微权力运行。”万源市委书记蒋波说。万源市推进乡镇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融合发展,统筹安排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项目,通过选调优秀内审人员到审计机关工作等方式,不断激发内审队伍活力。
“我们镇专门腾出办公场地,工作经费由财政保障。”大竹县石子镇党委书记罗飞宇说,乡镇内部审计的开展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了项目管理,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为镇党委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片区审计站坚持集中办公与分散办公相结合。每年集中半年时间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同步推进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分散办公期间,内审人员在所在乡镇开展日常监督,对重大经济事项进行跟踪审计,及时核查党委政府交办事项。专项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由市审计局统一安排指导,统一制作审计方案和实施标准,并加大培训力度,以此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
“达州市县两级审计机关每年集中开展一轮常规培训讲解基本知识,审计项目实施前开展专题培训讲解审计指南,每个县建立片区内审微信群全程指导解答疑惑。”达州市审计局内审科科长郭春玉介绍。
“没干过审计,刚转岗时确实有压力,但有市县审计局的同志手把手传帮带,心里就有了底。”在大竹县明月山绿色发展片区审计站,站长单明芬正带领同事们整理审计项目档案。作为一名审计新兵,她白天走村入户查账,晚上加班整理资料。通过刻苦钻研,单明芬迅速掌握了审计业务要领,以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赢得群众信任。2023年,单明芬获评“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工作者”。
“
基层治理悄然变化
乡镇内部审计既关注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地,又通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权力运行,还对涉农资金实施全程跟踪,守护民生福祉。
“村里每笔收支都要公示,群众有啥意见都能及时反映。”在大竹县石子镇吉星村村务公开栏前,几名村民正在仔细查看今年前三季度财务收支明细表,了解国家最新惠农政策。
然而,两年前的情况却大不相同。2022年,明月山绿色发展片区审计站在开展审计时发现,部分村存在村务公开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当时查出的虚列支出、套取资金等问题不在少数,部分村干部还受到了处分。”单明芬回忆。
村干部对审计的感受是最深的。“说实话,刚开始接受审计时,确实有些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吉星村党支部书记吴小俊坦言。但随着乡镇内审工作的深入推进,村干部的心态渐渐转变,“现在遇到拿不准的事,都会主动请教审计站的同志,让我们基层干部少走了不少弯路。”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单明芬掰着指头,给记者列举了吉星村近两年建立的10余项制度,“推动村干部强化财经法治意识,促进村级事务管理逐步规范化,干群关系也得以改善。”
谈及乡镇片区审计站,达州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谢述斌用了“形成了强大震慑”这样的表述。
“长期以来,受监督力量制约,对村(社区)的监督较为薄弱。这几年,通过成立乡镇片区审计站,市审计局先后组织开展‘三资’管理、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审计,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村,形成了强大震慑,推动了村级组织规范运行,保护了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谢述斌说。结合审计情况,达州市有针对性地出台“三资”管理“十三严禁、十三必须、十三不准”、农村集体产权交易试行办法等监管制度,有效堵住管理漏洞,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
数字里的民生满意度
审计站工作人员走访村民了解情况。本报记者张邸 摄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达州乡镇片区内部审计协同机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专项审与经责审、试点审与正式审、审项目与促整改”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日趋成熟。目前,全市已审计村(社区)1190个,查出问题金额40.31亿元,推动建立健全制度机制165项,65名违纪违规人员受到处理。2022年6—8月的村集体“三资”审计中,发现问题6000余个,涉及金额35.71亿元,完善制度机制16项。
“这些数字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达州市审计局副局长罗意说,审计工作推动解决了大量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多年未分配的村集体收益得到规范分配,闲置集体资产重新发挥效益,更多像贺家湾村这样的村庄通过审计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
当前,改革仍在探索中。现行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乡镇设立内部审计制度;内审人员年龄结构差异大,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化手段应用有待加强。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同,持续推进乡镇片区内审协同机制建设。”达州市审计局副局长罗意说,特别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出台,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乡村审计高质量开展,切实把审计监督的触角延伸到资金使用的最末梢,推动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贡献审计力量。”
来源:中国审计报
责任编辑: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