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旺苍 | 《人民日报》关注旺苍国家级非遗——端公戏

政务   2025-02-02 14:26   四川  


今日

《人民日报》关注旺苍

端公戏,藏着归乡游子最怀念的年味







  报道详情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在重庆常年工作的王建军,父亲是位老红军,今年他回到家乡旺苍县三江镇桃红村过春节。王建军早早起了床,从桃红村赶到三江村端公戏传习所,就为看上一出心心念念了多年的旺苍端公戏,“平时在外工作看不到,只有过年可以过下瘾。”
在三江端公戏传习所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旺苍端公戏“(何家班)正在表演。正坛戏、耍坛戏、踩刀桥等一场场精彩表演。乡音乡情里,消融了归乡游子的乡愁,唱出了米仓山乡人家的质朴和热烈的年味。
喜庆的红色舞台上,何家班演员何美绪演绎的角色是掌坛师。他身着戏服,头戴冠帽,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以一段山歌小调开启了表演。吟诵说唱的正坛戏后,紧接着是耍坛戏。演员饰演的端公和徒弟迈着粗狂、诙谐的禹步,讲述一段扬善惩恶的故事……锣鼓声中,表演逐渐走向高潮,惊险刺激的踩刀桥表演,赢得台下喝彩声不断。
何美绪的唱腔以吟诵唱与高腔合唱相结合的神歌腔为主,并配以极具旺苍特色的山歌小调,甫一开口,就让台下观众止不住地点头。高低起伏的声调也勾起了王建军的儿时记忆,“就是这个乡音,熟悉得很!”王建军介绍,自己常年在外工作,距离上次陪老父亲回乡过春节已有30个年头了。在他看来,回老家看一出端公戏,才算过了一个完整年,“这些具有鲜明地域味的民风民俗,沉淀着乡村记忆,凝聚了情感,留住了乡土文化的根脉。”
“好看,精彩!我每次过年的时候都带着老伴来看,这是我们旺苍的民俗,传承好发扬好非常重要!”看完表演后,旺苍县三江镇碗厂河社区任长春深有感触地说。
艾尔肯.穆太力普来自新疆,现在三江场镇发展新疆特色烧烤,今年是他在三江过的第一个春节。听到有端公戏演出,他早早就带着两个孩子过来观看,感受这独特的年味。“三江的年味非常浓厚,不仅大街小巷挂上了红色的灯笼、崭新的红旗,还能感受到国家级非遗的魅力,特别开心。”
2021年6月,旺苍端公戏成为广元市继白花石刻、麻柳刺绣、射箭提阳戏和川北薅草锣鼓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何美绪介绍,旺苍端公戏流传于旺苍县境内及陕南山区,被誉为川北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它以歌舞戏剧为载体,涵盖了民情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其表现形式又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刻、剪纸之大成,有表演、面具、唱腔、动作、器乐、语言等六大独特表现特征。
“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借助服饰、面具、器乐等来渲染氛围,为了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服饰、器乐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迭。”在何美绪看来,端公戏里承载着川北人情、生活习性,地域特色鲜明。如今,为了让旺苍端公戏更贴近生活,已故的端公戏第十代传承人何元礼把祖上传下的端公戏戏词进行了重新整理,将新时代的观点、礼仪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向观众讲述。 
春节期间,除了端公戏,我县还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旺苍棕编”云展示、龙狮腰鼓彩船民俗文化表演、中国红军城景区灯光秀等活动,用丰富的文化大餐,点缀新春佳节。


来源 | 《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 | 何谦谦     责编 | 刘 艳 
编审 | 王伟兆     监审 | 万 艳
电话 | 0839-4206601
邮箱 | 1442910143@qq.com
声明 | 媒体引用时,请标注“信息来自旺苍发布”。

旺苍发布
讲好旺苍故事、传播旺苍声音、服务旺苍人民、凝聚旺苍力量,以全新视角、全新方式展示旺苍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