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侍弄的盆景,为何还是半成品?

乐活   2024-11-22 21:13   福建  


▲这个侍弄了30多年的盆景虽然得了金奖,但杨彪认为还没完成。


重庆南山这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盆景里装着执著、眷恋和乡愁

原创作者|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琅 摄影报道


从南岸区南山一棵树驾车驶往南山植物园,一种感受油然而生:越往里走,心越平静。  


行至路上的人,不难发现南山的美:植被葱郁,空气清新,微风拂来花香。但还有另一番美,正待人去察觉。  


▲青山绿水中的南山盆景展示交易中心  


农业农村部最近公布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位于南山风景区腹地的双龙村榜上有名。在这个森林覆盖率95%以上的村落里,究竟藏着怎样一番美呢?  


一、“看得摸不得的规矩”  


当你抬头可见重庆标志性建筑“大金鹰”时,就意味着南山双龙村到了。该村与南山植物园、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毗邻,拥有丰富的抗战文化历史资源。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里道路格外干净,村民们自发维护门前一方洁净。几乎每家每户院坝或窗台前,都会放上好几盆造型各异的花木。金弹子、罗汉松、茶花、海棠、杜鹃、映山红……这些花木大部分土生土长,有的精致小巧,有的苍劲有力,有的硕果累累,被人小心呵护在花缸或花盆里。  


村民们自然也是好客的,敞开院落门,欢迎各路来客进门欣赏。但需注意“看得摸不得的规矩”——拍照随意,主人家毫不介意;若想摸摸,可就得征求同意了。因为这些花木少则养了几年、十几年,多则养了几十年、上百年,村民们自个儿也不会轻易触碰。  


▲枝头缠铝丝讲究手法轻重  


原来,它们并非普通花木,表达着村民们心中那份诗情画意,也促使着村民们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南山双龙村盆景,近日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一村一品”标杆案例。  

▲盆景悬在居民屋顶,成为南山一道风景  


记者走访双龙村村委会了解到,当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意识地培育花木种植产业,当时花木种植经济效益高,村民们参与积极性强,但在2000年左右,双龙村的花木种植竞争优势变小。地少,难以形成规模,是制约花木种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依托种花经验,村民们决定探索和打造盆景品牌这一路线。  


盆景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南山自古拥有丰富的花、草、木、水、洞、石等自然资源,为制作盆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源源不断的灵感。双龙村村委会统计,全村目前130余户村民走上盆景创作这条产业路,其中大户60余户,盆景收入占全村收入60%以上。


二、“人有多少个30年呢”  


在南山做盆景的匠人有200余人,一半以上在双龙村。


▲ 双龙村创作的临水式盆景造型 。 


盆景已在南山自成一道乡村美景,南山杜鹃盆景研究会会长杨彪的家就是一处典范。其沿南山路而  设,住家式盆景园内小桥流水、房檐上翘,一家人在园内生活得其乐融融。推窗见绿,就连阳台上也悬着盆景植物。  


从少年到中年,杨彪算是跟盆景打了近40年交道。为了掌握盆景技艺的精华部分,他可以说是寸步不离地守着一方花木。  


杨彪今年53岁,见证了南山盆景的发展历史。少年时期,他便和大哥背着南山野杜鹃、栀子花、映山红去主城各大菜市摆摊。早年,南山野花每窝只能卖几分钱,野杜鹃算其中最精贵的,每窝能卖上1元。从南山背着背篓去上新街、弹子石、大阳沟菜市卖花,因为交通不便,全程靠步行,那段经历令他难忘。 

杨彪说,重庆人爱花,但凡听说是南山背来的,很快就会被一抢而空。那时他便觉得种植花木是一大商机。于是,他和大哥在家里不断摸索着花木种植的商业经。  


“种花木最初是为求生,种得好,自然有买家找上门。后来,重庆人生活条件变好,欣赏水平提高,买花木的人多了,这对南山花木提质增量有了新要求。”杨彪告诉记者,村民们意识到这点后,加强自身学习,渐而产生了创作盆景的追求和兴趣。几十年下来,杨彪自己也数不清创作了多少盆景,粗略算了算,至少500盆以上。  


杨彪说,早期南山盆景造型追求“游龙弯”、“对口”、“三弯九拐”等传统风格,近些年来,大家更倾向于追求自然风格,悬崖式、临水式、直杆式、丛林式、大树式、垂吊式等多元盆景造型,在杨彪的盆景园里随处可见。他指着一盆杜鹃盆景说:“从选苗源到蟠扎造型,它跟了我整整30年。虽然花期时花色艳丽,花干和花根长势都很健康。但在我眼里,它还是半成品。”  


记者注意到,杨彪有不少蟠了30多年的盆景,但他都认为半成品居多。  


杨彪坦言,追求根、干长势均匀,盆景体态简单和明了,谈何容易,“人有多少个30年呢?”杨彪说这话时,欲言又止,稍候又接着说:“我大哥3年前去世了,园里还有他的作品,我在继承。”  


记者明了杨彪说这番话,或许想表达的是,南山人专注于盆景的创作,不仅只是为生存这么简单。这其中,还包含着对家、对家乡的眷恋,和那份冷暖自知的乡愁。  



三、“带它比带娃还用心”  


重庆有不少人爱花,但从花市把花植买回家后,花植往往很快就莫名凋谢枯萎了。杨彪说,养花和养盆景都一样,如养人,尤其锻炼做人做事的能力。  


“汽车没油了需要加油,轮胎磨损了需要换胎,花木长大需要养分,也需要人去了解它、关照它。等待花开,等待花干花根生长,是一件日积月累的事。”杨彪笑着说,对于南山盆景人来说,其中养护和培育的过程,甚至与人的生命和生活合二为一。  


49岁的张乾川,是双龙村盆景大户之一,他和杨彪观点一样。除非真有要事离开,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注入到了家门前的盆景园。  


1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让张乾川在双龙村的老家遭了灾,上百盆塔状杜鹃盆景瞬间被冲走。看着精心培育多年的盆景转眼没了影,张乾川沉默了许久。  


▲杨彪的住家式盆景园林成为双龙村农旅的示范  


“后来村里人问我,你还做盆景吗?我说,肯定还做。”张乾川坚定地说。他很快找到新的园子,借来资金重新起步,再次起航。 

这就是南山盆景人性子里的执著与倔强。  


这些年来,张乾川一边在企业盆景园当管护,一边积累资源,期间不忘悉心照料好自家的园子。到了盆景蟠扎的好时期,他忙不过来,爱人就跟着他学,轻轻地把铝丝蟠上。他的鞋底总是被泥土沾满,每日早晚浇水,不定期施肥防虫,两口子用心观察着每盆盆景的生长状态和习性。  


“培育杜鹃盆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因地制宜,因材定型。多看,多想,多比,试着拿一些年龄小的杜鹃做实验。盆土培育也是关键,可适当用塘泥,融入松针腐殖土,塘泥须暴晒一年后洒水,待其软化并敲碎。杜鹃枝条较脆硬,不宜过度蟠扎,一般依其树势,因桩立意。杜鹃浇水要谨慎,长期缺水容易枯枝,长期浇水过湿,容易烂根……”而今,张乾川盆景养护经验已成文,他非常乐意将经验分享给同村人。  


记者意外发现,张乾川的园子里竟然还藏匿着一个大宝贝——一棵寿命300余年的罗汉松。“带它比带娃还用心。”张乾川笑着说,除了为它遮风避雨,还为它嫁接,计划未来给它补枝、增粗、调型。  


“它现在长势处于健康状态,秋天也在奇迹般地发芽。希望它能成为重庆罗汉松盆景之最。”这是张乾川的心愿。  


记者心里默默地算了算,十几年后,待这不老松盆景成形,张乾川已步入老年,这或许是他一生作品中的最大亮点。  



四、“锅头有了,碗里面就有了”  


记者了解到,双龙村盆景的创作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一些人还不怎么识字。  


杨彪告诉记者,2001年,他第一次带着杜鹃盆景去广州参赛,焦虑得睡不着觉,因为不识字,带给他诸多不便。  


2011年,南山盆景技艺被评定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彪成为该项市级非遗传承人。他说,农村人读书少,是当年家庭条件差造成的,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必须要作出表率,不能给南山盆景丢脸,以至于他至今坚持读书练字。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首发《重庆晚报》,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2019重庆千盆杜鹃盆景展佳作欣赏:

原创摄影|中国盆景特派记者邱政


























精彩回放:

一家五代人的盆景情缘


小康之美|这个村的盆景致富经


“2019重庆千盆杜鹃盆景展暨中国南山杜鹃盆景之乡授牌仪式”盛大开幕


自在南山-2019重庆千盆杜鹃盆景展金奖作品欣赏


重庆市南岸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南山盆景艺术展隆重开幕


2019重庆千盆杜鹃盆景展暨中国南山杜鹃盆景之乡授牌仪式掠影


您见过原始森林中隐藏的“天然盆景”吗?


金弹子盆景美不胜收 取材养护有窍门


对联道出盆景真谛 自然造就神韵天成


天然石盆植佳景 人造意蕴添雅趣


赏玩盆景三十载 浑然天成是境界


“天地有正气,万物皆安然!“——浅论赏玩盆景的初心

盆景的世界
为广大盆景爱好者打造一个技艺交流、作品展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共建的盆景世界。期待您的参与,共同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