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自述:晚上伺候娘娘时,鞋底必须藏苍耳

情感   2024-11-10 17:03   陕西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自述:晚上伺候娘娘时,鞋底必须藏苍耳

太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甚至更早。

经历朝代的变迁,太监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且数量庞大的群体。到清朝乾隆年间,太监的人数达到了3000人。

历史上曾几次出现宦官专权,那些权倾朝野的宦官们甚至可以左右皇帝,但那毕竟只是极少数的个例。大部分的宦官、太监除了要承担繁重的杂务,还要承受因为身体缺失而导致的心理痛苦。

历史上第一个宦官是何许人也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随着《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一书的出版,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逐渐为人们所了解。

孙耀庭曾在宫里生活,亲身伺候过溥仪和婉容。通过他,人们也更真实地了解到皇宫内的真实生活。

无奈“净身”

1902年,孙耀庭出生在天津静海西双塘村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他在家里排行老二。

那时候,孙父给村里的一个私塾先生种地,孙母就给先生和学堂里的学生们做饭,勉强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但也仅仅能够糊口。

因为父母给私塾先生干活,孙耀庭就可以趁机旁听先生教书,这倒是让出身贫苦的他有了免费识字的机会。

但不幸的是,这位私塾先生后来因为犯了事而被抓,不仅孙耀庭不能再继续念书识字,而且他们一家人也没有了收入来源,一下子陷入了困顿之中。

这一年,孙耀庭9岁。

就在孙家人为了活命而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老乡那边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而这个人就是大太监“小德张”。

小德张本来也是贫苦出身,早年入宫做了太监,后来成为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还伺候过隆裕太后。

隆裕死后,他就带着多年来在宫里捞到的财物,跑到天津英租界做起了小买卖。

小德张回乡探亲的时候十分气派,他不仅穿金戴银,而且出手阔绰。

因为小德张曾在贵人身边办事,就连县里的老爷们见了他都毕恭毕敬。这样的场景让孙耀庭一家子都十分羡慕。

父母觉得孙耀庭聪明机灵,如果也能进宫伺候贵人,说不定能成为第二个“小德张”,到时候一家人都跟着享福,于是他们就开始张罗着孙耀庭“净身”的事情。

那时的孙耀庭对此还一知半解,一半是出于父母之命,一半是出于对“小德张”的羡慕,便也没有任何的反对。

直到“净身”的事情正式提上议程,孙家父母才发现,在当时“净身”是个技术活,需要很高的费用,他们根本负担不起。

但是他们又不死心,于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孙父就亲自动手用土办法给孙耀庭净身。

经过土法阉割的孙耀庭血流不止,却也只能简单地敷草木灰进行止血,他疼得昏了过去。

几天后,孙耀庭才从昏迷中醒了过来,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与此同时,外面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中华民国成立了。

作为同意退位的条件之一,溥仪仍然可以得到大量的钱财,并被允许继续住在紫禁城中。

因此在普通老百姓眼中,紫禁城仍然是禁地,里面仍然住着“皇上”、“皇后”这些高不可攀的贵人。

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对于已经净身的孙耀庭而言,进宫之后能大富大贵的梦想似乎更加遥远了。

而选在这样的时候净了身要去当太监,也让他成为十里八乡的笑柄。

太监生涯

孙耀庭已经成为“阉人”,无法复原,但一时又找不到出路。为了生活,他只能拖着残缺的身体打长工,艰难地维持生活。

1916年,袁世凯上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

虽然他没能得逞,但一直沉溺在养心殿里的溥仪,却借着袁世凯试图复辟封建帝制的时机,开始招纳太监和宫女。

而此时,孙家也辗转认识了原来醇亲王府的太监贺德元,并通过他得知载涛贝勒府里正需要人手。

已经万事俱备的孙耀庭自然是上好的人选。

于是,孙耀庭就进了载涛贝勒府中,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太监生涯。

载涛给孙耀庭起名为顺寿,孙耀庭就从低等下人做起,干得都是洒水扫地、生火、挑粪等粗活。渐渐地,因为他聪明又勤快,便开始做一些端茶倒水等稍微轻巧的差事。

后来,孙耀庭结识了宫内太监欣衡如,在他的推荐下,15岁的孙耀庭终于有机会进入紫禁城,成了在宫里伺候的太监。这也是他曾经梦寐以求的事情了。

进宫后,孙耀庭被派到“九堂副督领事”任德祥手下当差。

任德祥当时是宫中既有地位又有威望的大太监,新人孙耀庭就以“徒弟”的身份精心侍奉任德祥。

孙耀庭对任德祥毕恭毕敬,给他端茶送水、打理起居,甚至还负责给他刷马桶。

时间久了,任德祥对这个手脚勤快,还能识文断字的小徒弟很满意,逢人就夸奖孙耀庭几句。

这样的夸奖也传到了端康皇太妃耳中。

一次,端康皇太妃在排戏的时候,想起任德祥身边有这么一个伶俐的小太监,就让他进了戏班子。

这无疑是孙耀庭摆脱那些低等杂活的的好机会,因此他也很珍惜这个机会。本想着在戏班子里好好练上几手,以后就靠这个为营生,可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戏班子不了了之。

此时的孙耀庭已经不是刚入宫时的毛头小太监,人情世故他已经了解了很多。

眼看在戏班子出头无望,孙耀庭就花60块大洋买了一个叫做王成祥的老太监的名字进入了 “司房”。

司房主要负责管理宫中的开支,也管着一些衣物、药膳之类的杂事,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能有机会见到皇上和后妃。

孙耀庭知道要想彻底摆脱底层太监的身份,他必须要到贵人身边才行。

终于,孙耀庭等到了一个机会当时,皇后婉容身边缺少人手,再加上端康皇太妃的推荐,孙耀庭终于得以“出人头地”,他来到婉容身边伺候。

虽然钱财没捞到多少,但这已经是做到了孙耀庭入宫之前的目标——伺候皇上、皇后。

宫内的生活

孙耀庭勤快又会看人脸色,懂得进退,因此很快就成了婉容身边得力的太监。

婉容饮食起居的大部分事情,孙耀庭都会参与。那时候,婉容待人比较亲和,但尽管如此,伺候皇后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该有的规矩还是不能缺省。

光是伺候皇后洗手这件小事就很有讲究。

在伺候皇后洗手的时候,太监要跪着端盆。

而且“跪”也有很多要求,需要保持恰当的高度和角度以方便皇后,让她既不用弯腰,也不用抬手。

不仅洗手是这样,洗澡也是一样。

皇后和其他妃嫔们大小事务都不用自己动手,完全由宫女和太监们伺候着梳洗。从脱衣、洗漱到更衣完毕,都是孙耀庭配合着宫女们共同完成。

婉容与溥仪之间并不和睦,再加上被软禁在宫中,便染上了大烟。而伺候婉容抽烟时,太监也要需要跪着递给她。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太监和宫女们还得主意不能直视皇后,如果没有吩咐,是一句话也不能说的。

白天当差还算是比较好应付的,只要打起精神小心行事,手脚麻利就可以了。

但是若轮到值夜班,那就是很大的考验了。

一个晚上通宵达旦地值班,不能打瞌睡,还只能站着,要随时准备应付主子们的各种吩咐,这对体力和精力都要求极高。

值夜时打瞌睡,要是被主子发现或者误了事,那可就是闯了大祸。孙耀庭也曾因为值夜时打盹而被教训过,为此他也十分苦恼。

自从入宫之后,孙耀庭除了谨小慎微,还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虚心向前辈老太监们求教,学习一些在宫内生存的本事。

他通过观察发现,宫里的老太监们虽然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但是晚上值夜仍然能扛住不打瞌睡,这让他十分佩服,便向他们请教。

在宫里,生存是头等大事,老太监也不肯无私地就向他公开秘技。孙耀庭又是给他们好处,又是溜须拍马,这才最终知道了他们是如何保持夜间清醒的。

原来,他们会在鞋子里放一种叫“苍耳”的东西。

苍耳是北方田间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它的果实比黄豆略大,外壳略坚硬,上面还有细密的小刺。把苍耳放在鞋子里,脚底就能时时受到刺激,让人保持清醒。

即便有时候因为太困而打了瞌睡,只要双腿一软,脚就会重重地踩到苍耳上,瞬间就被刺醒。

靠着这个方法,孙耀庭也有惊无险地熬过了一个个漫漫长夜,在宫里生存了下来。

辗转求生

孙耀庭在婉容身边伺候了仅仅一年,就遇到了变数。

1923年,建福宫的西花园突发大火,损失惨重。溥仪大发雷霆,迁怒于宫女和太监们,将一波人赶出了紫禁城,其中就包括孙耀庭。

但没过几个月,宫里因为严重缺乏人手,又把孙耀庭叫了回去。

次年,直奉战争爆发,北洋军阀冯玉祥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溥仪先是去生父载沣家中居住,孙耀庭也随着一块住进了摄政王府。但没过多久,因为溥仪与载沣在很多事情上看法不同,便有了隔阂,于是溥仪就从摄政王府搬了出来,住到了姑姑荣寿公主那里。

不久,他又到日本大使馆寻求庇护。

而孙耀庭继续伺候了婉容一个多月,此时婉容也前往溥仪身边,载沣就将孙耀庭打发回家了。

孙耀庭做了8年太监,可这期间宫内外的情形与“小德张”那时候已经完全不同。

大清已经灭亡,溥仪婉容等人是被软禁在宫中,虽然还以皇上皇后自居,但早已是名存实亡。因此,孙耀庭虽然能够贴身伺候婉容,但是并没有攒下什么钱财。

在回了老家之后,孙耀庭只能靠着兄弟们的接济度日。又因为身体但残缺,他不能承担繁重的农活,只能给人做些杂活、捡捡垃圾维持生活。

日子久了,他就被家里人嫌弃甚至是厌恶。但孙耀庭也只能忍受这样寄人篱下的生活,就这样又熬过了8年。

1932年,日本人扶持溥仪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在家里无法立足的孙耀庭得知消息后,便赶到长春去继续伺候婉容和溥仪,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入宫”。

此时,溥仪充当日本人的傀儡,生活在他们的控制和监视之下。

婉容和溥仪之间的关系也比之前在紫禁城里更为恶化,再加上毫无人身自由,婉容的性情也不如之前,孙耀庭做起事来也日益艰难。

而且,在日本人眼中,孙耀庭这些前朝太监更是没有任何尊严,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

在这里,孙耀庭饱受屈辱。

不久之后,重重压力之下的孙耀庭生了大病。

经过日本医生的检查,说他得的是“肝硬变”,并不好治疗。溥仪见状,也并无恻隐之心,就给了他点钱,打发他出去看病,实际上就是将他赶了出来。

于是,孙耀庭再一次居无定所,还带着一身的伤病。

考虑到自己之前在家里的处境,孙耀庭也不想再回去受人白眼,于是他没有回老家,而是前往北京,辗转来到北长街的万寿兴隆寺落脚。

兴隆寺这里聚集了一些从宫里出来的太监,他们都是无家可归的可怜人。

大家就聚在一起,相互帮扶着一起度日。

人数最多的时候,住在这里的太监有40多人。

太监们靠着之前积攒的一点点钱以及微薄的租金度日,也要时常出去打一些零工来贴补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兴隆寺的房屋日渐破败,太监们也没有财力进行修缮,只能勉强维持。

他们当中有的人去世了,有的人流落到其他地方。

孙耀庭因为能够识文断字,还有在宫里做事的经验,就在海淀区的一座关帝庙谋了个记账的差事,总算可以存活下来。

安享晚年

日复一日,几近麻木的孙耀庭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能够迎来全新的晚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有歧视孙耀庭这样的特殊群体,而是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安排。

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政府给他们每个人每个月发放补助,让他们真正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安稳生活。

孙耀庭感慨地说:“解放后,我们太监有了幸福生活。”

因为读过一些书,能够识字,孙耀庭还在政府的安排下,当上了北京寺庙道观统一管理组的会计。

如此,他可以凭着自己的本事和踏实的态度得到应有的报酬,他每个月的工资能有35元,这在当时,已经是高薪了。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孙耀庭曾表露心声, “感谢政府,感谢所有人,要不是政府的帮持,我也过不上如今的日子。”

后来,孙耀庭被安排住进了广化寺,并在那里度过了安稳的晚年生活。

在那期间,他的身份渐渐为外界所知晓,孙耀庭也愿意向大家分享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

后来,他还通过口述完成了一部回忆录《最后一个太监》。以一个太监的真实视角,记录了自己在清末、民国、再到新中国的见闻。

1988年,这部自传还被拍成了电影。

1995年,93岁高龄的孙耀庭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虽然在有生之年,孙耀庭未能实现当初光宗耀祖的梦想,但是却有幸亲身感受到了新中国的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也可了无遗憾。

1996年,94岁的孙耀庭平静辞世。

小图大史
透过真实的照片,看到更真切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