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没有西安事变,红军是否会陷入绝境?唯一出路又在哪里?

情感   2024-11-14 12:51   陕西  


在西安事变之前,为了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说共产党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当时党面对的可不仅仅是日本人,还有国民党的包围。蒋介石始终都坚持自己“攘外先安内”的政策,不管什么人劝他他都不愿意改变看法。其实这也不仅仅是蒋介石固执,而是蒋介石本人也是的“亲日派”,他始终都觉得日本人是可以交流和沟通的。

在共产党周恩来、李克农的引导下,在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努力下,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等人控制住,要求必须统一联共抗日,蒋介石没办法,只能答应,就这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但是假如说西安事变失败,或者没有发生西安事变,那么当时的红军就一定会陷入绝境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出路?其实一切在发生之前党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徐向前说:“进行第二次长征。”这背后的故事我们详细的说一说。
一、西安事变
可能有的人对西安事变的过程不太清楚,在这里我们先进行介绍。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的12月12日。在西安事变之前,共产国际就在莫斯科开会,讨论关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之后没多久,共产国际就联系了我们的共产党,共产国际提出的观点认为,我党不能顺利的同时对抗蒋介石的政权还有日本侵略者。认为这个时候应该和蒋介石联合对抗日本的军队。
然而在这之后没多久,蒋介石就在陕西和甘肃成立了“西北剿总”,剿总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共产党成立的,陕西和甘肃两地的国民党部队联合东北军“剿”共。
从1936年10月份到11月份,这段时间双方进行了多次战斗,不管是东北军还是国民党的其他部队,都没办法对红军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反而损兵折将。尤其是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有多个高级军官被共产党俘获。
最严重的一次,我们党用了800人俘虏、杀伤了东北军6000多人,这次让张学良开始放弃对共产党的进攻。在这个阶段,我们党抓住机会,派出周恩来还有李克农等人与张学良沟通,劝张学良接受联合抗日的观点。
张学良在讲武堂上学的时候就对共产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劝说张学良接受并没有多麻烦,再加上周恩来和“特工之王”李克农两个人的引导。尤其是周恩来和张学良在洛阳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一开始互为陌生人,但是没有一个小时就聊的非常开心。也就是这次会晤,张学良逐渐认识到了共产党本身并不是蒋介石说的那样。同时张学良也非常认可周恩来的为人,进而对毛主席也有了了解。
从这之后,张学良就和共产党悄悄的研究怎么样才能让蒋介石接受“联合抗日”已经是大势所趋,应该先放下成见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学良多次劝说蒋介石,然而每一次两个人都是大吵大闹,不欢而散。蒋介石非常顽固,不肯接受共产党联合抗日的劝说。共产党为了蒋介石可以答应,让张学良同蒋介石说,红军所有部队都可以暂时并入“国民革命军”,并且暂时“拥护”蒋介石为军队的最高领导人,然而即便是这样,蒋介石也不答应。
蒋介石在多次面对国民党军队都发言说:“日本人离我们还很远,如果你们放着眼前的敌人不管,而去管几千里以外的日本人,就是对国不忠,对家不孝。”这段言辞让所有人都看出来谈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由于张学良在陕西放弃了对共产党的对峙,这个时候蒋介石也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告诉张学良,如果不进攻共产党,就要换其他人前来对峙,而张学良要带着部下撤退。并且蒋介石亲自来到了西安,亲自督察。
这让张学良也看出来了蒋介石的冥顽不灵,于是他赶紧和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联系,表达自己已经尽了全力,仍然不能劝说蒋介石。双方在这个时候这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能劝蒋联合抗日。而在此时,其实共产党已经考虑好了下一步的行动,而并不是把全部的宝都押在了蒋介石身上。
张学良考虑了很久,他认为自己就是为国为民,没有私心。这个时候杨虎城同张学良说,可以效仿古人,对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答应联合抗日。
张学良一开始是拒绝的,他又一次同蒋介石对峙这件事,蒋介石拿出了类似“不爱国”的帽子扣在了张学良的脑袋上,这次两个人的争执非常的严重。最后还是没能改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他还是执意要“围剿”共产党。
最后张学良经过几日深思熟虑,决定答应杨虎城的建议,张学良觉得自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自己不成为“亡国灭种”的千古罪人,于是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这次事变张学良是总指挥,杨虎城是副指挥,张学良同杨虎城说,如果这次行动失败,张学良自己一人承担,叫杨虎城到时候拿着张学良的头颅去蒋介石面前。
于是在12月12日晚,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部下包围了蒋介石在西安的所在地,准备活捉蒋介石,然而事实的进展并没有那么容易,蒋介石趁乱逃跑了。
这让张学良特别紧张,如果他这次行动不能取得成功那么自己被处理已经是小事,可怕的就是国共的矛盾会因此加深,本来的目的就是让双方联合抗日,一旦行动失败,这样不仅对国防力量会进一步损耗,也会让侵略者有可乘之机,最后遭殃的还是百姓。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蒋介石还是被抓获,捉到蒋介石之后,张学良表示自己反对的不是蒋介石,而是蒋介石的观点。如果蒋介石答应联合抗日,就继续拥护他为自己的总司令,如果蒋介石不答应,他就把蒋介石交给人民审判。
蒋介石的立场是不允许他这样的“领导人”被普通人审判的,所以他就答应了张学良同共产党联合抗日的请求。就这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张学良和杨虎城以及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形成。
蒋介石颁布联合的命令之后,准备回去重庆,这个时候忠义的张学良知道这次兵变不可能就这样过去了,于是他出于对蒋介石的尊重,亲自互送蒋介石回去,这个时候所有东北军都不愿意,他们觉得如果张学良跟着走肯定是死路一条,但是他们根本拦不住张学良。
张学良送蒋介石一到洛阳,就被蒋介石的军队抓获。从此之后,这位为了抗日战争做出突出贡献的国民党高级军官,根本就没有机会走向抗日战场。
用张学良自己的话说,他的生命在他38岁那年就被定格了,从此以后他被蒋介石软禁了54年,从内地一直到台湾。直到蒋介石儿子蒋经国去世之后,李登辉决定恢复张学良的自由,就这样张学良终于脱离了蒋的惩罚。
毛主席评价张学良,说他是令共产党抱憾的民族英雄。但是如果假如没有这次西安事变,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又该如何面对困境对抗敌人呢?

进攻。

所以一定要脱离国民党的控制和威胁。虽然当时红军的部队和国民党的部队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斗人数都有着很大差距,但是其实红军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就像上文说的,红军800人就俘虏了东北军6000多人,所以突围是完全没问题,只是这样的突围肯定少不了红军的死伤。
共产党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国家国防力量的自我消耗,不管国共双方怎么战斗,都是便宜了敌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伟大的党决定要同蒋联合抗日。但是如果真到了没办法实现这个目的的时候,红军也绝对不会含糊。
因为如果没有红军的赤色种子,人民想当家做主将难如登天。所以如果蒋介石不答应联合抗日,并且向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发起进攻的话,我们党就会进行突围,然后进行“第二次长征”。
第一次长征是党的战略性转移,如果进行第二次长征的目的依然是这个,我军需要保证有生力量,找机会对抗敌人。
在党研究的“第二次长征”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东北方向前进,进入陕北,再进山西,再向南走,然后迂回打回陕北重创国民党的军队。第二条路是向南走,到陕西南部,然后进入河南和山西,最后依旧是打会陕北,主要的目的也是对抗国民党军队。
因为如果这个时候单纯的对抗日本人,肯定会给蒋介石的“安内”政策提供机会,所以一定要趁日本人还没有大肆进攻的时候重创国民党的部队,要么通过武力求得统一战线的形成,要么打散国民党的军队,收编国军共同御敌。
所以说即便是没有西安事变,或者蒋介石最后还是不答应甚至是死亡,我们党都有一系列的对抗方式,肯定不能眼看着红色的火种被国民党的黑手摧毁。当时张学良让红军在陕西等地先坚持15天,给他劝说蒋介石争取一点时间,这也是共产党没有立即行动的原因之一,因为时机也不太对。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党没有做充足的准备,如果国民党有所行动,我们党便会立刻做出反应。国共就算不合作,这也绝对不是我们党的绝境,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群体,就像星星之火,虽然小,但是光芒强烈,无法被任何人或者任何力量伤害或者磨灭。


(图文均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 赏
弘扬正能量,传播好思想!

好 书 推 荐



叶永烈把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历程概括为三句话,


用三部纪实长篇描述,称之为“红色三部曲”。


这套“红色三部曲”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分别出版,产生广泛的影响:


中国有了共产党——《红色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打败了蒋介石——《毛泽东与蒋介石》。


编辑推荐
★中国传记文学名家叶永烈的重磅代表作。
★揭开重重迷雾,披露中早期领导人的沉浮命运;展现苦难辉煌,细述的崛起之谜。
★作者掌握了多年的采访资料,在增加内容可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史料性。作者用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严肃的题材,别具一格,与其他同类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读“红色三部曲”,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重要而有效的方法,熟知中国的诞生始末、伟人毛在历史关头的重大抉择、和蒋介石的世纪之争,也就熟知了中国的近现代史,可以更好地总结与展望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原价204元,现在惊喜八折!
只需163.2元就能到手,
从历史人物角度看历史风云变幻,
一降到底,十分实惠!
这个“价”期,该出手了~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即可进入小程序购买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在邮政小铺微店订购

小图大史
透过真实的照片,看到更真切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