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⑩ 到宿州500里……

时事   2025-02-05 09:19   安徽  


到宿州500里……

正月初七傍晚,高铁凤台南站站前路,出租车一串串红色尾灯把未落的太阳映得格外红。小李下了车拖着行李箱进站,万向轮与地面摩擦发出沉闷的声响,安检机不知疲倦地吞吐着一件件满载家乡记忆的包裹,仿佛在倒数——五百里路云和月,从故乡凤台,到返回他现在工作的城市宿州要用高铁、公交、绿皮火车三种交通工具来丈量。

第一章:高铁上的“快进人生”

17点24分,G7276列车准时从高铁凤台南站发车。小李望着车外倒退的麦田发呆,邻座的大爷用塑料袋窸窸窣窣剥着茶叶蛋,细嚼慢咽的动作与黝黑的皮肤、苍老的面庞,让小李不禁想起大年三十与家人一起包饺子、嗑瓜子的温馨时光。

“26分钟就到阜阳西站了!咋这么快?以往坐火车得一两个小时呢。”大爷看了眼手机自言自语,“车是快了,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17点50分,高铁到站。大爷不太熟练地用手指在手机上写下“到阜阳了”发给在家的老伴,手机屏保是与家人的合照,背景墙上挂着端午没摘下的艾草。

第二章:公交车上的“迁徙走廊”

阜阳西站出站口的K101路公交永远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投币声与扫码声此起彼伏,仿佛在提醒司机师傅,游子们又将踏上新的旅程,请务必送达。穿着工装裤的女生在电话里反复确认:“王姐,文件中的数据是截至1月31日吗?”颍州万达南门、淮河路路口招呼站……报站器每响一次,“沙丁鱼罐头”的密度便稀释一分。然而即使到了终点站——阜阳火车站,后排也没空出一个座位。

第三章:绿皮车里的“微缩人间”

19点20分,距离K8484次列车发车还有半小时,检票机前排起了6队长龙。一对夫妻把草绿色的行李包打开,取出包了几层塑料袋的玻璃瓶,“噗”的一声,塞子打开,浓郁的香油味充盈着整个候车室。夫妻俩在自带的咸菜上滴上几滴香油,就着手里的温热馒头吃了起来。这就是他们在家乡的最后一顿饭。

19点55分,列车启动,硬卧车厢里,上铺的大学生戴着降噪耳机刷题,中铺的母亲和孩子一起品尝小零食,泡面的味道在过道里飘荡,两个初次见面的女生合力将行李箱塞进行李架。

22点25分,列车到达宿州站。乘务车员放下踏板,长达5个小时的旅程终于画上句号。小李搭乘出租车回到出租房,打开电脑,敲下一行字:“正月初七傍晚,高铁凤台南站站前路,出租车一串串红色尾灯把未落的太阳映得格外红……”

编后:充电器一拔,又是一年;行李箱一拖,离家上班。对于异乡的游子而言,故乡变成了一道复杂的换乘公式,每个站点都是时光的切片。我们带着他乡的风霜归来,却只能在故乡的冬日里,打捞那些错失的春夏。

记者 李航

一片林·三代人·七十载

在市夹沟国有林场,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它见证了三代务林人的坚守与奉献。七十年的光阴,如同这片森林中的树木,从幼苗到参天大树,记录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春节前夕,记者来到这里,探寻这片林海背后的故事。

走进夹沟国有林场尖山工区,记者见到一手拿着GPS,一手拿着地形图正在进行外业调查的工程师聂艳。正在进行外业调查的她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执着:“我从小就在林场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聂艳感慨地说,200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踏入了这片祖辈父辈曾经奋斗过的土地。

“七十年前,林场成立之初,我的爷爷就背着铺盖卷来到了林场,扎根在这片山林,奋斗了一辈子。”聂艳回忆道,“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岩石裸露,尘土飞扬,造林条件异常艰苦,工具简陋,一个水壶、一袋干粮、一把镐,靠人力把树苗背上山,再刨出土坑,‘见缝插针’将树苗栽下去,是最常见的造林方式。”聂艳边说边用手比划,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年代。“由于石质山土层瘠薄、立地条件差、缺乏水源,树苗的成活率并不高,但爷爷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雨天雪天突击栽,来来回回栽,反反复复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绿色的希望。”

“随后,我的父亲、叔叔们接棒成为第二代务林人,他们兄弟四人对父起誓,齐心协力,一定要把荒山变青山。”聂艳一边讲述,一边带记者来到一片坚韧挺拔的侧柏林前,“这里是我父亲曾经造林的地方。那时的造林条件有所改善,但挑战依然严峻。”聂艳说,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父辈们开始探索更加科学的造林方法,如选育良种、使用无纺布营养袋苗、使用生根剂、借力无人机吊运小苗上山等,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

如今,聂艳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终日与林海为伴,继续在这片山林深处植绿、护绿、守绿,接续奋斗。“父辈们打下的江山,我来守护!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森林经营,保护好林子的同时,探索抽针补阔、营造针阔混交、阔阔混交新模式,全面提升森林质量,让林子增彩增姿增效,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多样,更健康。”聂艳坚定地说。

聂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基层林业工作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外业调查、项目跟踪、资源清查,常年奔走于山林沟壑,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跑小班、划地块,滑倒摔跤是家常便饭,腿上胳膊上时常青一块紫一块。但在这片父辈们用汗水泪水筑就的林海前,她从未退缩,始终以平凡坚守践行初心,以实际行动担当使命,将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这片山林。

作为一名“林三代”,聂艳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如今,她牵头负责的平欧杂种榛区域(引种)试验取得了成功,优选出两个优良品种,于2017年通过了省级良种认定,在皖北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为当地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0年以来,她牵头完成人工造林、生态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生态建设工程2万余亩,且全部通过省级层面的核查,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森林蓄积不断提升,林相水平和森林质量不断提高。

七十载光阴,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从最初的秃山荒岭到如今的郁郁葱葱,见证了三代务林人的接续奋斗和无私奉献。站在尖山的高处,聂艳望着这片绿色海洋,眼中充满了自豪和荣幸。“这片林,不仅承载着我们三代人的青春和梦想,更寄托着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我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奋斗、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园。”

记者 邵子育

“面对面”聊困难 
“心贴心”话发展

精心搭建交流平台,介绍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利好政策,“面对面”聊困难、“心贴心”话发展……春节前夕,在宿州经开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民营企业家新春恳谈会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是一家初创型企业,能否请相关部门为我们梳理扶持政策,提供一些现场帮扶指导。”“希望能加大上下游企业招商,促进企业产品深加工。”……当天的恳谈会更像是一场现场办公会,现场气氛热烈、暖意融融。参会企业代表纷纷打开话匣子,围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支持解决的事项畅所欲言。


“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心贴心”解决问题诉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将园区“干的事”与企业“盼的事”精准对接。“民营企业家新春恳谈会这种形式很好,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直接向园区反映诉求,有助于增强互信,构建更加透明、高效的政企关系。”安徽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次参加经开区的新春恳谈会,全面了解园区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成就,极大地提振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安徽大盘特种装备车辆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2025年将加大马力生产,为园区发展贡献力量。


一场酣畅淋漓的座谈交流,更加坚定政企同向而行、携手发展的信心。“园区领导对我们提出的痛点、堵点问题一一回应,给出解决方案,非常令人暖心。”会后,宿州中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负责人情不自禁地给恳谈会和园区营商环境点赞,并表示新的一年对扎根宿州发展充满了信心。


记者 韩蕊


宿州市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2月4日,宿州快客站工作人员正在检票。随着春节假期接近尾声,我市迎来返程客流高峰,各高速入口、车站人流量明显增大。各车站全力以赴保证运力,为广大旅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确保旅客出行通畅。
记者 蒋帮煜 摄

 

编辑 | 吴维维

一审 | 丁曼

二审 | 李锋

终审 | 张化云

· 版权声明 ·

拂晓报社稿件和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拂晓报
拓宽资讯渠道 服务百姓生活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8000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