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的起点不在我们手里,终点也不在我们手里。唯有经历时间这个过程,却一定在我们手里……
来,我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把时间这个过程的指针拨回到40年前,一场盛大的人生聚会被上天悄然开启的那个接头时刻——1984年9月20日。
接头地点:古老而又沧桑的永川城东风旅馆,新生接待站。
接头暗号:二十里卫星湖,八百里黄瓜山,中文系八四级。
接头主角:一帮从四川盆地周边纷至沓来的被奉为天之骄子的少男少女,他们收到这所名叫江津师专校址却不在江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因为这份当年高考录取率只有 2-3%的稀罕而又珍贵的录取通知书,就将他们从四川盆地周边地区召唤到了黄瓜山下、卫星湖畔。
从此,一个将伴随他们一生的共同名字——中文系84级3班,别名“盆周(四川盆地周边)班”诞生了!
摘自饶子校友
《若以爱为起点,必以爱为终点》
2024年9月20日,我校中文84级3班共计20余名校友从新疆、江苏、四川、重庆等地回到心心念念的母校团聚,举行“时光不老 我们不散”入学四十周年纪念活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岁月改变了容颜,却改变不了学子对母校的眷恋。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持续了三个半小时。班会由团支部书记江川校友主持。
一张录取通知书,定格了我们三年的同学之情。
你来了,在黄瓜山下,留下了真情实感,在卫星湖畔,迈进了阶梯教室。
你来了,在丛林中,牵过你细嫩的小手,在心灵的深处,憧憬过永远。
你来了,却又去了,没有啊比什么切痛过心脏的疼痛那样,在卫星湖泛舟而逝去的青春。
那时的三年,似乎短暂的让人窒息。
那时的三年,却又比人生任何时候都要金贵。
那时的三年,似乎又成了人生的起点。
无数的老师伴随我们同行,规范我们的思想,启蒙我们的言行。
四十年后, 来与不来,都在等你。
世上有两个同桌的你,一个在永川,一个在心里。
摘自蔡玉葵校友
《来与不来 都在等你》
校友总会秘书长谢华琳对校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校友们多年来给予学校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期待校友们与母校携手同行,继续支持学校建设工业大学。时任班主任郑文君凭着对同学们的深刻记忆,现场叫出了到场每一位校友的名字,叮嘱大家一定要认真工作、正直做人,勉励校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做出贡献。时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曾祥禄欢迎校友们常回母校看看,祝愿校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黯淡了青春倩影,
远去了激扬争鸣。
眼前洋溢着一个个,
热切的面容。
模糊了瓜山小道,
心漾着星湖绿波。
盆周班啊,忘不了,
那四十位同窗的姓名。
聚散皆天定,
同学总关情,
纵然天各方,
喜乐常在心。
长江同饮共冷暖,
嘉涪乌岷同歌声,
为你而来四十年的光阴。
人间自有那份真,
岁月已记痕。
王瑞平校友
《写给中文84级3班相识四十年聚会》
班会上,校友们载歌载舞,追忆当年黄瓜山下、卫星湖畔求学的美好时光和青春岁月,沉浸在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中。到场的校友们逐一分享毕业近四十年来的工作生活经历,表达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想念,并为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更对母校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校友们回到久别重逢的星湖校区,满怀欣喜,重拾记忆,携手漫步在卫星湖、桃花岛、教学楼、图书馆寻找青春记忆,回望大学美好难忘的生活,再续同窗情谊。
离开母校正是青春年华,一别数载归来仍是少年。岁月流转,情谊依旧念往昔;阔别多年,同窗相聚忆青春。
1984年,那是一个春天,
一位老者在四川地图画了一个圆;
1984年,那是一个夏天,
盆周山区40名少男少女圆了这个圆;
1984年,那是一个秋天,
我们背起行囊,逆三峡水而上,踏乌江浪而来,跃剑门关而行,奔赴圆梦的地方——永川。
我们走进黄瓜山,登临桃花岛,掬水卫星湖。以爱为桥连通心海,以业为重投身书山,以梦为马逐梦星河。
四十年光阴飞逝,当年的香樟历经风雨依然成材,当年的学子历经风雨已然成才;当年的教诲声读书声历经岁月,依然清脆响亮,当年的少年郎妙龄女历经风雨,已然沉稳睿智。时光在变,境遇在变,容颜在变,而爱意不变。
四十年相隔各地,纵是鲜少联系,纵是琐事缠身,纵是身体抱恙,我们从未走散。以爱为名定下十年之约,我们越过南山、趟过黄水、迈进广元、迎接双重喜庆、漫步锦官城、泛舟大小三峡、品尝石柱花缘酒,悟道丰都鬼文化,寻觅酉阳桃花源,终于在2024年9月20日回到爱开始的地方——永川卫星湖。
我们越过千山和万水,跨过四十年岁月,只为求得一个梦圆。
梦虽圆而情难禁,颜已衰而爱正浓,轻歌与曼舞相伴,笔墨与泪水同挥,赋诗一首印证“时光不老 我们不散”。
十年欢聚约已满,
曲终泪潸情无涯。
执手相邀续规划,
剑指河山再出发。
金丹校友
《四十年·十年》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
四十年情谊却厚重绵长
期待下一次重逢
期待更多学子重回母校的怀抱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重庆文理学院校友会
编辑 | 曾一峰 审核 | 谢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