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这首民谣,流传了两个版本,到底哪个正确?

民生   2024-12-09 12:10   江西  




冇想到河口民谣“饶吕郭庄不如后来一口泔缸”有两个版本


“河口往事——系列文稿一百篇”

作者简介






杨必源,笔名杨碧源,字(网)号车头石痴、沙湾野老,土生土长河口人,现退休在家。当过知青、工人,专业文博,爱好文学,写过一些散文、小小说和诗歌,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历史学会和考古学会会员。对铅山,尤其河口镇的历史文化有所研究,撰写相关文稿上百篇。


清末河口流传一句民谣,“饶吕郭庄四大金刚,不如后来一口泔缸”。此处的“金刚”,指得是工商大户,有钱的人家。其中泔缸的“泔”,我们铅山人读“根”,“缸”则与本地方言的“江”字同音。民谣的意思是,借其谐音,说清代中前期河口的四个工商大户饶吕郭庄,后来衰落的都不如甘、江两姓工商户了。除此,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即泔缸另指一个工商大户,下面我会写出来,请读者评价一下倒底哪个版本说的更有道理。


饶吕郭庄均为徽商,他们能够被人们称之为河口商界的四大金刚,毫无疑问当年的财力都相当地雄厚。拿排名头首的饶家来说,户主饶廷标,乾隆年间由安徽旌德来河口经商,几年后摇身一变成了饶百万。其家族在河口拥有十几处的店铺与住宅,其中的一栋老宅,据说有十八个天井。十八个天井什么概念,河口二堡老街的吉生祥药号,房屋进深五十多米,也才只有七个天井。还有饶家在清嘉庆年间出嫁宝贝女儿,男方家在玉山县冰溪镇,送嫁队伍共计为二十一条船,其中就有十八条船运载的是嫁妆。而且这天恰好河口六大会馆为祝贺嘉庆皇帝六十大寿,演大戏助兴。然看戏的人们听说饶家嫁女多么风光排场,竟都赶到江边去看热闹了。以至于台上演员见到看戏的人走光了,干脆也跳下台跟随大家一块往江边码头跑去。



再说下排名倒数的庄家。庄氏兄弟于清咸丰年间来河口创业,经过数年拼博,也有说得到一批意外之财,其家业逐发起并坐大。他们家在河口也有店面和住宅七八处,其中坐落油篓弄里的庄家大屋至今保存完好。该大屋占地约一千平方米,长方形地块修建房屋,实施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再在四周筑上封火墙。由八字大朝门进去,里面还有厚实的二重门,门的两边放置有救火用的大石水缸。大朝门与二重门之间,路两旁的平房为家里佣人居住。从二重门进去才是该大屋的房屋,前后两个大天井,分隔前厅、中厅和后厅。各厅的左右,分别有厢房、正房与偏房。前厅与中厅,中厅与后厅,之间又各有一扇小门通往一个由小天井组成的小院落,合计为四个。且每个小天井院落又分别有厢房、厅堂,和厅堂两侧的正房与偏房。如此建筑风格布局,关上外面的大朝门,整栋大屋是一个大家庭。而将小天井院落的四个小门关上,则为屋中屋的四个小家庭。



有道是人生如戏,人的一生有其成功风光之时,也有它失败落魄之时。四大金刚亦是如此,随着时光流逝韶华退去,他们的家业便都渐渐衰败了。如饶家,据说是一次饶百万诵读到某人疏传中的一句,“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突然开悟,认识到钱多于子孙未必是好事,逐退出生意场所,进而告戒后代今后不要再经商。至于其他三家金刚,衰败的原因也各自不同,如有的后代出了败子,至使其家族今不如昔。

再来看看清中后期河口后来居上的甘、江两姓工商户,一为大茶商建昌人江老保,二是大棉布号《甘鸿昌》老板丰城人甘寿延。他们能够替代饶吕郭庄成为河口商界的“金刚”,毋庸置疑,在当时也是镇上的巨贾富商,财力屈指可数。



先来说说大茶商江老保。据原文化馆馆长滕振坤老先生说,江老保于清咸丰年间来河口谋生,先是在同乡的店里当学徒、做伙计,后来有了一定的人脉,逐自筹资金开起了茶行。由于能吃苦和讲信用,尤其得到了一个贵人的相助,短短几年,便将店里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成为河口一家颇有名气的工商大户。除了在一堡街开了两家茶行,还在武夷山下渠建一家拥有几百亩茶山的茶庄。有了钱之后,他在河口今街背弄的地方买地建房,且一口气建了六栋豪宅(包括制茶的作坊和栈房)。其中的一栋不仅规模宏大豪华,还附带了一个宽阔美观的花园,江老保将其用于接待客户和洽谈生意之用(此屋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为河口镇镇政府的驻地,房屋场地之大,去过的人应该都知道)。之后又有人到这地方建房,逐渐形成一条弄堂。因为是江老保最先在此建房和所建房屋最多,于是人们叫该弄为江家弄。




而后谈谈《甘鸿昌棉布号》的老板甘寿延。他家住三堡街的甘家弄,比江老保来河口发展的时间晚了几十年。根据《河口镇志》记载:“清末民初,本镇商业方芥未艾,各地一批商贾来镇开店做生意,促进了河口经济的发展。此时已有二十多家转运行……开设棉布店的有《甘鸿昌》、《刘祥泰》……”,甘寿延应该是在清末民初来的河口。不过,该甘家发达的很快,赚到钱后,除了在甘家弄和金塘沿(原河口派出所房屋)各建了一栋豪宅大屋,亦在复兴街与二堡街的交汇口处(金利合药店对门)拥有一面朝二堡街,一面朝复兴街的大店。大家都知道,街面上的店铺寸土寸金,那么长的一片面街店铺,要值多少钱啊!也正因为如此,甘寿延被选为河口棉绸布公会会长,还一度担任铅山县河口镇商会的理事长。



以上写的这个民谣版本,相信的人恐怕有很多。而接下来我要说的民谣另外一个版本,大概人们都不怎么认同。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该民谣版本才有可能是真的。即所谓的“泔缸”,指得是河口另外一个姓甘的工商大户,他就是三堡街的《甘翠丰南货店》老板甘铭轩。理由有二:一是民谣所说“一口泔缸”的一口,当为一户,而绝不可能是两家;二是这个事是该甘家的后人亲口告诉我,应该不会有错的。

早个十多年前,我参与一家公司开发河口明清古街旅游,期间常去古街了解与河口历史文化有关的情况。一次我碰到曾经南下贵州的老干部甘子敏先生,他当时已经八十多了,在与之谈起该民谣的事,问他“泔缸”是不是甘寿延和江老保两家?甘老说我算是找对人了,这事他最清楚不过。泔缸其实指得是他们家的祖上,《甘翠丰南货店》老板甘铭轩,与甘寿延和江老保没有一点关系。



甘老还说,他们家也住在三堡街的甘家弄,所以很多人把他们家与甘寿延家搞混洧了。其实他们两家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如甘寿延家是丰城人,而他们老家在抚州;如甘寿延家是清末才来的河口,而他们家到河口的时间可以上溯到清道光后期;再如甘寿延家在甘家弄里只有一个朝门(指一栋房屋),而他们家在甘家弄有两个朝门,还外带一个花园。按照甘老的说法,他们家比甘寿延家至少要先发达几十年,该民谣应该是河口老百姓对他们甘家的一种赞美和公认。


河口在清末(主要为光绪年)出了六个秀才,甘子敏的爷爷甘铭轩即是其中之一。想当年读书人能考上秀才,那都是十分不易和非常涨脸的事。像河口清末考取了六个秀才,即被人编入“一典当、二牌坊、三关卡、四庵堂、五祠堂、六秀才……”歌谣,由奶声奶气的童音唱响大街小弄。关键这个甘铭轩秀才还非常了得,不仅会读书,还是生意场上的高手。他未能科举再上一个台阶,便在三堡街开了一家南货店(招牌甘翠丰)。赚到了一桶金后,继而又租店铺开办豆腐、水酒作坊,并用做豆腐、吊水酒的泔水养了很多猪来卖。由此甘家可以说是生财有道,金钱滚滚来,只几年功夫就大发了,成为河口三堡街首屈一指的工商大户。最盛时期的甘家,甘老的大哥结婚,家里摆婚宴整整一百桌,连县长都从永平赶来道喜喝酒。



甘铭轩发家之后,除了买地建房,亦为地方做了一些好事善事。据甘老说,他爷爷甘铭轩这个人古道热肠,做人仗义、直言不讳。如当年河口警察不允许农民挑大粪从街上走,有农民求助于他,他就跑到警察局去反映,严词力争:“河口街上的大粪不让农民挑去,你们警察吃得光吗?”经过他的交涉,此后警察局便允许农民挑大粪过街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用“泔缸”形容甘铭轩家族,除了甘铭轩家族姓甘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该甘家曾将祖传的一口石水缸(之前放在铅山县竹编厂大门口)用来装做豆腐、吊水酒的泔水。人们在赞美、公认他们甘家富可敌国的同时,亦带了一点调侃的味道在里面。(写于二零二四年十二月)



点击"阅读原文"进铅山人社区APP

铅山人社区
找工作|找对象|找电话|找房子|找拼车|尽在铅山人社区! 铅山城市综合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