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好文共赏 | 心路同行,民族共进——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文摘   2024-11-26 09:01   云南  

近日,红河州职教园区院校组织开展了2024年统战工作理论研讨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征文活动。现将获奖的优秀文章通过公众号发布,供大家学习。


心路同行,民族共进——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红河州职教园区院校 2024 年度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征文活动

教师组一等作品


前言

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是培养新时代健康、团结、爱国青年的一条重要道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机地融入铸牢国人的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和践行问题。本文将结合理论基础和教学实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一、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民族团结的内在联系

1、个人心理健康与民族认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其社会认同密切相关。民族认同作为社会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自尊、归属感和心理安全感有着重要影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青年期是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而民族认同是自我认同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的民族认同,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集体意识与心理韧性

所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要求人们形成并认同五个方面的认同感,即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在培养学生心理韧性的同时,这一集体意识的形成实际上也是在增强人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当个体遇到困难时,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给以重要的心理支撑,帮助他们在应对挑战时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因此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文化自信与心理健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之一是文化认同。通过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学生能够建立起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民族认同上,更能转化为个人的自信心,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4、社会和谐与个体心理健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又能促进社会和谐,而且反过来还能为个体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良性循环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

每个个体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强烈认同感时,社会和谐程度将得到提高,从而社会冲突将有所减轻,人际关系将会更加融洽。在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中,个体的心理压力会得到缓解,焦虑与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也会降低,因此,在和谐的社会中,个体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对保持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课程设置:融入民族团结元素

我会有意识地把民族团结主题贯穿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的编写过程中,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两节与之有关的课程。通过以民族团结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一种思路和做法,不仅可以很好地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1)在 “自我认知”单元中:

在原有性格兴趣等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将加入更多的关于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为主要目的来设计教学内容。

①设计让学生探究自身文化根源的“我的文化基因”活动。

②指导学生绘制“国家认同心理地图”,帮助学生将自己国家认同的状态可视化。

③组织“我与中国民族”的主题讨论,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认识和对中国民族的感悟分享给他们。

(2)在“情绪管理”单元中:

在情绪管理课程中融入民族情感教育。比如:

①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讨论历史上中华民族在面临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品质。

②分析不同族群的情感表达,增强学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能力。

③探讨个人情绪稳定对爱国情绪的正面作用。

(3)在“人际关系”单元中:

①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包容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

②设计鼓励学生走出舒适区与不同国籍背景的学生建立友谊的跨种族友谊建立的实践活动。

③讨论如何有效交流,减少误解和多种族环境下的冲突。

2、教学方法:多元化融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融入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案例教学法

我会在课上精选一些与民族团结有关的心理健康案例进行研讨,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城市求学时可能遇到的文化适应问题,以及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再比如,对历史上不同民族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进行剖析,从中发现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智慧。

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启发。使学生对民族团结对个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学习到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体验式学习

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设计一些体验式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组织“民族文化心理体验周”,在活动中邀请不同民族背景的同学分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个人心理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这些体验式活动,既能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又能培养其文化敏感度与同理心。

(3)小组讨论法

我会在课堂上经常安排小组活动,使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背景的同学能够互相交流相互分享观点和想法,从而加深大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等主题进行研讨。

学生通过这样的论述,既能对民族团结有深入的认识,又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与同理心。在论述过程中会特别注意引导孩子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并帮助他们把民族团结与个人心理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对学生的论述进行及时的反馈,并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3、课外实践:拓展教育空间

我把课外实践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以外特别重视起来,以它为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

(1)民族文化心理健康工作坊

我会定期组织“民族文化心理健康工作坊”,邀请不同民族的心理学专家、文化学者来校讲座。这些工作坊的主题可以包括:“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特点与干预策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心理调适智慧”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同时学习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心理健康。

(2)“民族团结一家亲”心理互助小组

通过跨民族的心理互助团体,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在这些小组中,学生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传统、心理烦恼等,都可以由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分享。

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迎接挑战;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文化的了解;开展共同学习成长的心理健康主题读书会。

(3)民族地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

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简单的心理咨询服务;收集整理当地的心理健康相关民俗文化。

通过这种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增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反思和改进:

1、知识更新

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最新的民族政策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通过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跨学科合作

与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师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跨学科课程。通过学科交叉,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3、学生反馈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反馈渠道,如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和建议。根据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身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我感到责任之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既能使学生在心理卫生上有所建树,又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可谓一举数得。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为培养既具有健康心理素质又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新时期青年,我将以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努力开拓教学思路。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与付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必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来源:统战部

编辑:庄雅涵

审核:苏韵荻

终审:文   祥

红河职业技术学院
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