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体育医院?

体娱   2024-11-18 09:22   四川  


体育医院协作机制会议
顺利召开



2024年11月9日,体育医院协作机制会议在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顺利召开。本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主办,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体育医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50余家医院130余位代表参加。旨在调配整合全国体育医院的优质资源,打造高效互利的资源互通平台,构建一体化、共享化的协作机制,促进各体育医院协同发展,推动体卫融合发展,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体育医院的贡献。
笔者荣幸代表深圳市体育医院(筹)参与会议,收获颇多,根据查阅的资料和总结,写了一些关于体育医院发展的文字,希望以史为镜,借他山之石,做好分内工作,同时与大家分享。


一、
体育医院的由来与历史




1.中国体育医院的建成史

中国体育医院的建设始于1958年,当时在发展中国体育事业的迫切要求下,贺龙元帅指示“体育医院办起来”,于是国家体委、四川省委、四川省体委及成都体育学院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国第一所体育医院——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在成都体育学院诞生。已故的中国武术协会主席、著名骨伤科专家郑怀贤教授曾担任院长。体育医院的概念起源于对运动员特殊医疗需求的认识。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对运动损伤的专业治疗和康复需求日益增长,体育医院应运而生。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体育医院逐渐成为体育和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0年申办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进行了第一次机构调整,将科研所医学室和训练局的医务处成建制划归运动医学研究所,并成立了体育医院,实现了体育人长期以来的愿望。并于2001年12月正式建成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甲2号旁门,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运动员服务的方向,专注于国家队的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工作。医院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一线队医、医疗专家、体育医院和指定医院的四级保障机制,确保了运动员的健康和竞技状态,多年来为提升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科学训练和参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全国各地体育医院陆续效仿开办,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和11个省份设立有25家体育医院,目前在山东、江苏、四川、广东、广西等省份有不少于2家体育医院。



2.体育医院的建设思路

(1)依托体育系统建设:由体育部门设立,主要为当地运动员及大型赛事提供医疗及运动康复保障,具有特色的专科运动损伤诊疗水平。但体育部门设立的体育医院一般规模较小,这些医院通常为非独立法人,存在医生薪酬偏低、晋升难、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进而引发人才流失。这些医院也难以构建完整的骨科、运动医学、康复等医疗体系,影响了运动医学的发展。

(2)依托专科医院建设:多依托骨科或中医院建设,具有专科特色,尤其在骨伤科和中医康复方面,这些医院虽然在特定领域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限制。由于它们依附于专科医院或中医院,因此在运动损伤的多学科诊治、临床研究及技术转化方面可能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撑。这导致它们在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运动健康促进服务方面存在挑战,难以实现运动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全一体化,也影响了它们在吸引和培养运动医学领域专业人才方面的能力。

(3)依托综合三甲医院建设:近几年逐渐有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利用其资源、财政、人才、科室的综合优势开设建设体育医院,大力推动体卫/体医融合作为业务发展新动力。但也会面临因对体育产业/系统认知不够深和体育专业人才缺乏,从而导致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总体来说,每种路径各有利弊,根据地方情况而定方为上策。




3.国外有体育医院吗?

国外确实有许多专注于体育、运动与医学的医院,它们通常被称为运动医学医院Sports Medicine Hospital。这些医院不仅提供运动损伤的手术、治疗和康复服务,还常常进行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例如,卡塔尔的Aspetar Orthopaedic & Sports Medicine Hospital(Aspetar 运动医学医院)就是一个国际知名的运动医学中心。Aspetar 提供全面的运动医学服务,包括治疗、康复、研究和教育,并且被国际奥委会(IOC)指定为研究中心,专注于预防运动损伤和运动员保健。


除了Aspetar,世界各地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运动医学医院,例如:

医院名称

国家

La Trobe Sport and Exercise Medicine (LASEM) Research Centre

澳大利亚

Sport Injury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re (SIPRC)

加拿大


Institute of Sports Medicine Copenhagen (ISMC) and Sports Orthopaedic Research Centre – Copenhagen (SORC-C)

丹麦


French-Speaking Research Network for Athlete Health Protection & Performance (ReFORM)

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瑞士

 Yonsei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 Exercise Medicine (YISSEM)

韩国

Amsterdam Collaboration on Health & Safety in Sports (ACHSS)

荷兰

Oslo Sports Trauma Research Centre (OSTRC)

挪威

Sport, Exercise Medicine & Lifestyle Institute (SEMLI)

南非

UK Collaboration Centre on Injury and Illness Prevention in Sports (UKCCIIS)

英国

United States Coali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Illness & Injury in Sport

美国

这些中心和医院在运动医学领域都有着各自的专长和贡献,为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支持。

二、
各体育医院现状如何?




1.现有体育医院总表




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是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的专科医院,具有运动医学特色。医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队运动员和国内外大型赛事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面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作为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北京市参保人员可以在体育医院就医并享受国家医保报销待遇。

医院设有60张床位,配备了与运动医学专业相关的大型医用设备,如全身核磁、肢体核磁、数字摄像、三维步态分析、等速肌力测试、心肺脑功能检测和高端彩超等,以及层流手术室、关节镜微创等手术设施。医院的科室包括内科、运动创伤外科、康复医学科、运动医学科、口腔科、中医科、检验科和放射科等。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作为专科医院,主要提供运动医学相关的医疗服务,包括运动创伤治疗、运动康复等,并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也有所投入。医院通过与外部医疗机构的合作,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积极参与“体医结合”的实践,推动科学健身指导示范区的标准化建设,以及运动处方指导慢性病人群科学有效运动。此外,医院还与北京儿童医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儿童运动与健康的研究。




3.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体育医院)
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体育医院)是中国第一所体育医院、中国第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骨科医院,也是全国中医医院中唯一一所经中国奥委会授予的“国家队运动员指定医院”。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骨科”的唯一传承保护单位。

医院分武侯院区和天府院区,占地面积117亩,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300张。2023年服务门急诊患者108万人次,年服务住院患者4.6万人次,年手术量3.36万台次。截止2023年底,全院共设置职能部门21个、临床科室46个、医技科室14个。

医院在骨伤骨病和运动创伤防治方面疗效显著,深受患者信赖与认可。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中医骨伤科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专科2个(骨伤科、康复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个(运动创伤科、儿童骨科、康复科、骨科)。医院建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全国骨病防治基地、四川省骨伤骨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四川省运动创伤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等。

医院获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医院获批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家获批单位。医院的沈海、虞亚明、罗小兵三位专家被聘为备战巴黎奥运会医疗专家。医院荣获第19届杭州亚运会曲棍球项目国家队备战保障贡献单位。医院成为国内中医系统第一家、四川首家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培训基地。医院成功举办了2023年全国退役运动员转型初级运动防护师岗位培训班。




4.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由中国第一所体育医院(原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保健科及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发展而来,始建于1958年,已故的中国武术协会主席、著名骨伤科专家郑怀贤教授曾担任院长。医院隶属于成都体育学院,注册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教学医院。

医院拥有一支由多学科领域中青年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交叉学科背景。医院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并与多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医院的相关骨干人员参与了多项奥运攻关和大众健身项目,所研发的康复方案已申获专利,并应用于国家队科医保障服务、运动伤病患者和社会健身人群中。

医院设有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影像中心、运动员康疗服务中心、运动损伤PRP中心和运动员远程会诊中心。医院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包括飞利浦3.0T磁共振检查仪、1.5T磁共振检查仪、西门子16排螺旋CT等,能够满足各类伤病患者和运动员的医疗需求。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致力于服务社会卫生健康事业、服务国家竞技体育事业、支撑运动医学人才培养、支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两服务两支撑”原则。医院为成都赛事名城建设和国际大型赛事承办提供医疗保障、科技助力和咨询决策;常年为国家多支高水平运动队进行医疗保障和科技攻关服务;同时也大力服务于四川竞技体育,为区域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提供预防、临床和康复的医体融合方案。




5.南京市体育医院
2022年医院经由南京市卫健委批准成立“南京市体育医院”,成为全国首家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依托的体育医院,将体检筛查、健康管理、运动防护、运伤诊治、运动康复、训练指导进行有机结合,满足运动损伤治疗及全人群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的运动促健康服务。

占地面积92亩,建筑面积31.1万平方米,在职人数1985人,其中卫技人员1769人,高级职称567人,硕博士507人,编制床位1575张。

以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医学科“三中心”联合为建设基础;提供体检筛查、健康管理、运动防护、运伤诊治、运动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打造“体育+健康管理”、“体育+运动康复”、“体育+运动医学”、“体育+中医”四融合的特色服务模式;为各类人群提供体适能检测、国民体质监测、运动健康档案、智能运动干预、中医健康干预等服务。

2022年11月,被确定为“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2023年,被确认为南京市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运动处方研究教学实训基地、运动处方研发中心;2023年6月19日,南京市体卫融合工作推进会在市体育医院召开,总结2022年度工作并强调2023年度重点工作;医院在试运行阶段已完成体质健康检测服务4000余人次、运动干预270人次、运动处方数达3200个。


三、
体育医院应该做什么业务?




1.从历史使命来看

体育医院的历史起源与竞技体育保障任务紧密相关,在中国体育事业的迫切要求和贺龙元帅的支持下,成都体育医院作为中国第一所体育医院应运而生,多家体育医院也陆续效仿开设,多数的体育医院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当地竞技体育的保障需求。体育医院承担的竞技体育保障任务主要包括伤病诊疗、运动员体检、赛事周期备战、赛事医务保障等。

体育医院在竞技体育保障任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竞技体育的光环也为体育医院的业务发展和品牌建设带来了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医疗服务的口碑传播:通过为国家队和优秀运动员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体育医院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患者和合作机会。
(2)科研与技术创新:体育医院通过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解决运动实践问题,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3)品牌合作与营销:随着体育赛事的商业化,体育医院可以通过与品牌合作,参与体育营销,扩大医院的品牌影响力。
(4) 社会认可与荣誉:体育医院通过为竞技体育做出的贡献,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荣誉,提升医院的社会地位和品牌形象。




2.从文件政策来看
自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中国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并首次提出“体医融合”方针。这一方针强调体育与医疗部门合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综合运用体育和医学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实施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新模式。随后的政策文件,如《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和《关于推动体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均强调了体医融合的重要性,推动了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协同合作,以及运动促进健康模式的探索和实践。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进一步深化体卫融合,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024年南京市体卫融合重点工作任务和相关政策文件继续推动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健身健康服务保障水平,探索建设覆盖城乡的体卫融合服务载体,推动医疗机构聘用运动健康专业人员,增置运动健康器材,开设运动医学门诊,以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旨在通过体卫、体医融合政策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在这其中体育医院至少是从“名字层面”最贴切“体卫/体医融合”的建设方面,所以也会陆续看到各地有如南京市中医院、三甲/综合/专科医院通过挂牌“体育医院”来拓展发展路线,整合资源、培养专业人才、增置专业器材和开设专业门诊,以实现更全面的健康服务。



3.从实际情况来总结
体育医院作为“体育+医疗”跨界融合的重要实践,同时参考国外运动医学医院,体育医院其主要特色业务方向应涵盖骨科与运动医学手术、运动伤病治疗、运动康复、运动处方以及赛事医疗卫生保障等多个领域:
(1)骨科与运动医学手术:体育医院应在传统骨科手术基础上,针对运动损伤的特性,多采用微创技术,如关节镜手术,来治疗各种关节损伤和疾病。这些手术旨在减少手术创伤,提高疗效,加快病人恢复速度,并减少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手术范围覆盖肩、肘、腕、髋、膝、踝等各大关节,同时也包括关节外的技术,如关节镜下腘窝囊肿脂肪瘤等良性肿物的微创切除。
(2)运动伤病治疗:指对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伤病进行如药物、理疗、手术、康复等一系列医疗干预措施。这些伤病可能包括急性损伤(如扭伤、拉伤、撞伤等)和慢性损伤(如过度使用损伤、劳损等),以及运动相关的内科疾病(如运动引起的心脏问题、热射病等)。运动伤病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促进恢复、预防并发症,并帮助患者尽快安全地重返运动。
(3)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体育医院的核心业务之一,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医院应配置专业的康复科,负责骨关节术后和运动损伤后的炎症处理、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通过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患者能够得到科学的康复指导和训练。
(4)运动处方:体育医院在运动处方方面,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医院通过结合体育医学与传统医学,为患者开具运动处方,帮助患者通过运动恢复健康,提升生活质量。运动处方门诊为轻症患者提供服务,医师在运动处方师的指导下为患者开具运动处方,患者依据处方自行锻炼,运动处方师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
(5)赛事医疗卫生保障:体育医院应承担赛事医疗卫生保障的重要任务,为竞技运动员提供伤病治疗和康复训练。多家体育医院积极参与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提供了医疗保障,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医院的专业团队能够为运动员提供精准到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确保运动员的健康和比赛表现。

四、
体育医院的困难和机遇




1.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
体育医院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专业人才缺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医学领军人才匮乏:由于中国运动医学起步较晚,医疗体系的发展尚未完全成型,同时对骨科的依赖程度较大,所以相对于去体育医院,大量的优秀运动医学医生会选择在大三甲工作,更有经济保障,同时便于职级晋升和事业发展。同时因为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问题,许多运动医学医生对运动和体育的了解不够深,限制了业务水平。这都导致了体育医院里缺乏运动医学领军人才。
(2)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匮乏:我国在康复治疗师方面存在较大缺口。据2016年数据,中国约有3.6万人具备康复治疗师资格,每10万人口中只有2.65名康复治疗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康复治疗师缺口较大。同时,医学院培养体系缺乏专业的体育理论以及实操课程训练,体育学院培养体系缺乏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同时学生的课程结构安排中理论课程占大部分,实践课程较少,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体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3)复合型管理人才匮乏:体育与医疗两个产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具备在两个行业工作经历的人员较少,同时具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导致体卫、体医融合等政策和项目难以有效地落地。
(4)体育人员进入医院和晋升路径不明朗:体育专业人员在进入医院系统后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晋升机制不够透明。由于体制的原因,健康服务行业与体育业隶属于不同行业部门的管理,体育和医疗服务业相对独立,在各系统内的流通缺乏灵活性。
(5)对医疗人员提供运动健康服务的奖励机制不够:目前,我国医疗系统对医疗人员提供运动健康服务的收费水平较低,相比于其他诊疗手段,缺乏足够的激励,这影响了他们在该领域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
体育医院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运动医学、运动康复、运动处方、体医产业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需要建立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激励机制,以促进体育与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2.收费项目与医保
体育医院在收费项目与医保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保支付政策的限制:根据国家医保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有明确的支付范围,不包括体育健身、养生保健消费、健康体检等项目。这意味着体育医院在提供一些与体育相关的医疗服务时,可能无法获得医保的支持,限制了体育医院服务项目的收费和医保报销。
(2)运动处方收费项目的缺失:目前,除了少部分地区(如北京、深圳)和个别医疗机构的“体适能测试”和“运动处方”列入了收费项目,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运动处方的合法收费项目。这导致即使医生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也会面临“师出无名”的尴尬,影响了体育医院在运动处方方面的服务收费。
(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挑战:随着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等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一些医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特别是对于那些收治疑难危重症患者的科室。这种支付方式可能导致医院为了避免亏损而推诿资源消耗大的危重症患者,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4)医生收入与科室运营压力:DRG支付模式下,医生为了避免收入减少,可能会出现诊断时“动作变形”的行为,这不仅影响了医生的收入,也给科室运营带来了压力;由于难以把握好DRG支付标准与诊疗费用二者之间的平衡,一些医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对于体育医院来说,尤其是那些提供高成本运动损伤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医院,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5)医保定点医院的选择问题:有些体育医院不是A类医院,理论上如果医保没有选择定点医院不能报销,这给患者报销带来了不便。虽然有些患者可能仍然能够报销,但这种情况并不稳定,需要患者更改医保定点医院,增加了报销的复杂性。
体育医院在收费项目与医保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医保支付政策的限制、运动处方收费项目的缺失、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挑战、医生收入与科室运营压力、医保支付标准与诊疗费用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医保定点医院的选择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医院管理创新和医保支付方式的优化来解决。




3.如何做出特色与区分度?

目前医疗系统竞争激烈,传统的骨科、康复、中医等与体育医院具有交叉重叠功能的医院已经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做出行业特色和认可度,有了各自的客户群体,体育医院如何在这当中做出特色与区分度是运营的一大难题。那么“体育”二字或将是破局之道,需深刻的结合体育,营造体育和运动的氛围与文化,获得认同感。

从客户画像来看,体育医院或应更倾向于服务年轻运动人群,特别是那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的个体,这类人群可能包括运动员、健身爱好者以及参与特定运动项目的普通人群,虽然同样追求患者伤病的功能康复,但体育医院更强调运动损伤的预防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康复医院、中医院可能更擅长于疾病后的软组织及生活基本能力康复。

从业务流线和干预手段上来看,体育医院应深度结合体育运动;应开设基于专项的运动损伤风险测评服务,再通过运动康复等手段降低损伤风险;应更强调与运动结合的方法,让运动作为干预处方来开展;应在肌骨康复领域采用更多的运动康复技术和方法;应选择利好于运动如关节镜微创手术等手术作为特色发展等,这些或能与骨科医院做出较大区分度。




4.如何实施体卫融合?
国内体医融合的实施现状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趋势,近20年来,我国体医融合的研究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核心期刊自2001年起开始发表运动处方相关研究,这表明体医融合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运动处方培训工作方面,ACSM、中华运动康复培训工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开展了大量运动处方相关培训业务。运动处方执行方面,以“运动处方”为桥梁的体医融合已经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如北京协和医院的内分泌科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运动指导,并开具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开设了华南地区第一个运动健康管理门诊,其他开具运动处方的医院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等等。
尽管有所进步,但社区体医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地方体育与医疗机构缺乏运动处方实施的长效合作机制、专业人才紧缺(医疗从业者不懂体育,体育从业者不懂医疗)、体医融合平台建设滞后(缺乏运动处方门诊部门/缺乏开展运动处方的体育医院)、缺少盈利模式、缺少体育与医疗融合机制与案例、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人们对体医融合理念的认知不充分等等问题。
体育医院在深度实施体卫/体医融合政策方面应扮演关键作用,应致力提升体卫/体医融合认知、建立多元主体(体育与医疗)长期协作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运动处方相应培训体系)、开展一定规模运动处方业务模板并探索长期运动处方收费与盈利模式,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并调动不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体医融合建设,这些工作内容都将是体育医院促进体卫/体医融合政策实施的关键步骤。

五、
结束语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体育医院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竞技体育,这一神圣任务依旧在国内大部分体育医院里作为立足根本继续延续。在人民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的时代背景和体卫/体医融合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综合三甲医院挂牌建立体育医院,这是医院业务发展新动力和中国人民对健康的新探索。从现代体育医院运动医学手术、运动创始处理、运动康复治疗、赛事保障等业务来看,实际功能定位和国外的运动医学医院很贴近。

带着上面的总结,回到文章名字,何谓体育医院?作为一名晚辈,笔者没能力和资格做定论,但笔者想起22年深圳市文体局一位时任领导对笔者说过的一句话:“与其把体育看作一个产业,不如将其看作一个平台”。现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入局,体育加快融入医疗了,面对这个交叉融合的领域,我们是否暂时不必追求一个数理化式的清晰答案?不妨浪漫一些,让它在一定安全范围内自由的探索和生长,等待百花齐放。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南方也有一朵“花苞”:深圳这座年轻的、爱运动的、敢于创新的城市真正在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在各界支持下,深圳市体育医院(筹)也正在依托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新华医院积极筹备,她的未来是如何,她会经历哪些痛苦与挣扎,她能否跟上前辈步伐,又会不会像深圳一样成为时代宠儿,创造奇迹、后来居上?能不能为人民和社会做出该有的价值?静待时间揭晓。

(各医院资料、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运动科学论坛
始于二〇〇八,关注运动科学、运动医学与大众健身,中国运动科学第一站。论坛为您提供最有价值的运动科学资讯,为中国运动科学研究提供动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