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我年老后不想浏览其他书籍,近来只看这本书

文摘   2025-01-25 14:14   广西  
《唐鉴》是北宋史学名家范祖禹的史论代表作,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施政治国方略的经典杰作,记述了唐朝二十一位皇帝近三百年的政治史。它和《资治通鉴》并驾齐驱,被视为帝王读物。

据说,北宋理学家程颐非常喜欢读《唐鉴》,他曾评价道:“三代以后,无此议论。”宋高宗也曾评论道:“读《资治通鉴》,知司马光有宰相度量;读《唐鉴》,知范祖禹有台谏手段。”

范祖禹是司马光的学生,二人的历史观高度一致,他们都非常关注历史上的兴废治乱和民生休戚问题,都希望从历史中寻找可供后人借鉴的经验教训。范祖禹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主要负责《唐纪》部分的编写。《唐鉴》正是范祖禹在《唐纪》的基础上,截取有关“成败之迹”的精华,然后进行一番剖析,以期探究唐代兴废治乱之由。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北宋成都华阳人(今四川成都),世称“华阳先生”。范祖禹很小便失去了父亲,寄居于叔祖范镇家,后受业于叔父范百禄。青少年时代的范祖禹勤学苦读,学识逐渐渊博,人格光明峻洁。仁宗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三岁的范祖禹以进士甲科第四名登策。然而,高官厚禄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他的宏伟抱负是经邦济世。

北宋英宗时,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受命挑选馆阁英才,设局编修《资治通鉴》。年轻的范祖禹以其才华和人品为司马光所赏识,和刘恕、刘放一起被选为司马光的助手,范祖禹主要负责唐五代十国史的编修。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重要时期,五代十国又是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它们距离北宋很近,各种文献资料相当繁杂。范祖禹不辞劳苦,十余年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完成了重任。

司马光在《致宋次道书》中曾说:“唐文字尤多,托范梦得将诸书依年月编次为草卷,每四丈截为一卷……共计不减六七百卷。”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资治通鉴》编修完成,司马光进呈神宗,并上奏范祖禹有同修之功。宋神宗授范祖禹秘书省正字,后迁著作佐郎。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二月,范祖禹进呈《唐鉴》,后改迁著作郎兼侍讲。元祐四年(1089),授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元祐六年(1091),授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并兼修国史。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罢翰林学士,授龙图阁学士,知陕州。绍圣三年(1096),范祖禹因人诬谤,被一贬再贬。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卒于化州。

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范祖禹始终认为研究历史、撰写历史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镜”,给后世以借鉴。

《唐鉴》一书记录了唐代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在内容上,它涉及唐代的方方面面,比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在体例上,范祖禹对书中所记述的每一条史实都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总结了很多唐代治乱兴衰、成败得失的政治经验和教训。这些论断和总结体现出了范祖禹作为一位杰出历史学家的胆略和气魄。

《唐鉴》书成后颇为时人和后世推重,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记载:“范内翰祖禹作《唐鉴》,名重天下。……其幼子温,字符实。……一日,游大相国寺,而诸贵盖不辨有祖禹,独知有《唐鉴》而已;见温,辄指目,方自相谓:‘此《唐鉴》儿也。’”

苏轼曾说:“老来不欲泛观他书,近日且看《唐鉴》。”《宋史·范祖禹传》更是盛赞:“《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云。”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记载,清仁宗嘉庆皇帝对群臣说:“范祖禹所著《唐鉴》一书,胪叙一代事迹,考镜得失,其立论颇有裨于治道。”并且下令让馆臣仿其体例,编成《明鉴》,足见《唐鉴》影响之深远。

《唐鉴》现在流通的版本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上海图书馆藏的宋刻本;一种是吕祖谦作注的明弘治本;一种是北京图书馆藏的宋刻元修本。这三种版本在分卷和文字上各有出入,上海图书馆藏的宋刻本共计十二卷,吕祖谦的注本共计二十四卷。

此次出版,原文我们以吕祖谦的注本为底本,同时参考其他两种版本进行整理,为了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编者对原文做了简明的注释和通俗流畅的译文。囿于能力,书中难免有所疏漏,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本文为谦德国学文库《唐鉴》全本全注全译一书前言,标题为编者所拟。
与《资治通鉴》并驾齐驱的
帝王读物

《唐鉴》

全本全注全译


原价78

结缘价¥49元





禅茶一味茶书空间
极简、禅意、茶生活分享……【本号除部分文章、图片原创外,均是转载或整合自网络,不代表本公众号的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志在分享传播茶文化。如有侵权,请在后台联系我删除,感恩遇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