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ing|彝针绣韵 阅见非遗——石子筑梦实践团携手“油”源启智实践团探访南华七彩彝绣

学术   2024-07-31 21:05   北京  

文化是民族的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响应总书记的号召,2024年7月22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院石子筑梦实践团与“油”源启智实践团共同探访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七彩彝绣美丽工坊,学习“指尖上的非遗”——彝绣。

(图为实践团在丁兰英首席技师工作室前合影)





彝绣跨越千年,产业致富南华

彝族刺绣,是彝族的一项古老技艺。“彝家女子会拿针就会刺绣”,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刺绣早已融入彝族儿女的血脉。如今,南华县坚持将彝绣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优势与特色并举,加快发展彝绣产业,彝绣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

(图为南华县民族刺绣传承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彝族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海燕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平绣、扣花绣、打籽绣等传统彝绣绣法。在彝绣众多的绣种中,打籽绣、螺旋绣、缠针绣三种为南华特有,其中的打籽绣最受追捧。

(图为传承人陈海燕带领实践团参观)

 打籽绣,源于传统的锁绣绣法,把每一针的丝线绕成小疙瘩,把这些小疙瘩一针一针绣在一起,形成一粒“籽”。绣好后的花纹由无数小圆点组成,如同镶着很多小珍珠,坚固耐磨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配上饱满突起的颗粒感,纹样质感和色彩过渡显得光彩夺目。

(图为打籽绣作品展示)





非遗牵手时尚,彝绣联名破圈

近年来,针对传统彝绣受众有限、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南华县在坚持保护好非遗文化的同时,把非遗文化与时尚潮流相结合,对传统绣法进行创新,设计带有更多时代气息的绣品式样、构图,在服装、杯套、车载香薰、公文包等日常生活用品中融入彝绣元素,让普通生活用品华丽转身为精美手工艺品。

(图为彝绣文创作品展示)

2023年底,耐克、阿迪达斯两个品牌先后找到七彩彝绣,让其为品牌服饰设计、加工彝绣贴布。南华七彩彝绣不断加大民族刺绣文化传承和产品开发力度,设计打造一批具有南华特色、民族文化元素与实用性兼具的彝绣文创产品,促进彝绣文化创新能力,打造彝绣系列品牌。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视频为传承人陈海燕向实践团展示品牌服饰)





残绣融合匠心,共织精彩人生

南华彝绣不仅绽放着民族文化的璀璨光芒,更成为残疾人就业的温暖港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于2014年成立的家庭作坊发展至今已拥有残疾人群体省级无障碍车间“美丽工坊”1个,加工厂1个、脱贫车间8个、绣娘、绣工2016人,带动残疾人就业109人,是楚雄州解决残疾人就业较多的企业之一。

(图为南华七彩彝绣企业荣誉)

其中来自福建的一笔“盘金绣”的订单,前后就有30多位残疾绣娘、绣工参与完成,促进当地彝绣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更为残疾人铺就了一条自食其力的道路。他们以针为伴,以线为友,用灵巧的双手绣出了生活的美好。




亲触彝绣神韵,指尖技艺传承

传承人用生动的讲述激发出实践团成员对彝绣的热爱。看到工坊绣娘们认真工作的模样,成员们按捺不住,亲手体验一番。一针一线,穿梭于布面之间,不仅考验眼力与手巧,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彝绣图案独特,色彩斑斓,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彝族文化的精髓。在绣一份简单的绣品时,成员们全神贯注,每一针的起落都伴随着心跳的节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绣品完成后,内心的成就感如同绣布上绽放的花朵油然而生。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彝绣)

在亲自上手体验彝绣中,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这不仅让成员们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成员们更加敬佩那些将这份美好传承下去的绣娘们。彝绣,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人陶醉其中!

(图为实践团彝绣作品展示)


                   供稿|石子筑梦实践团队 

                     审校|青年实践创新中心 

中石大新青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