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促“三交”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文摘   2024-08-08 17:58   云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今年以来,新疆各大旅游目的地游客量持续攀升。图为7月28日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六星街,游客购买当地美食。新华社记者 丁磊摄


旅游具有流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大众性、互动性等特点,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其本质是主客体间的经济性互动与关系性互动的统合。旅游不仅是一项个体休闲娱乐、获取知识、认识他者的社会活动,也是一个拉动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业,还是一种推动文化传播交流与创新发展的活动,承载着知识性、教育性、经济性、文化多样性、可持续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带动各民族之间的往来流动,促进各民族文化共享、助推各民族经济发展,扩大各民族社会交往,深化各民族情感交融,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伴随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族地区旅游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期。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516.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73%、60.04%;随着文化润疆、旅游兴疆战略深入推进,新疆民俗文化游、红色游、研学游、沙漠游等旅游业态更加丰富,2023年新疆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544.03万人次,同比增长117.04%,实现旅游总收入2967.15亿元,同比增长226.93%。民族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三交”的作用也逐渐凸显。但旅游促“三交”并非一个自然过程,要使其行稳致远,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正确处理好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关系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产业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首先是经济产业,遵循以经济理性为原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规律。脱离了经济性,旅游产业就没有了内生动力。对于旅游从业者和旅游开发企业而言,旅游业的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旅游经营性活动不能盈利就无以为继。而促进各民族“三交”是一项政治性、公益性的宣传教育与文化认同实践,旨在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


在以旅游促进“三交”的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公益性而牺牲了经济性,不仅容易导致旅游业不可持续发展,而且“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式推进极有可能使此项工作陷入“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的困境之中;反之,如果旅游业只追逐盈利性而不关注公益性,也会导致旅游地区出现恶意宰客、民族文化过度商品化,甚至历史文化遗产毁损、民族关系曲解等问题,进而影响旅游业以及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旅游促“三交”要正确处理好盈利性与公益性的关系,一方面,不能让盈利性扭曲、削弱了公益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因政治性、公益性遮蔽忽略盈利性。要在公益与私益、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寻求适应性平衡。


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差异文化的吸引构成了旅游活动的一大特征。游客出行的重要目的是去观看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享受新鲜事物带来的观感刺激,收获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认知与体验。民族地区旅游业为了吸引游客,也致力于打造独特性、多样性的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但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少数民族文化标签化;有的地方借保护文化多样性之名,固化民族文化中落后的、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因素。这些人为扩大、固化和强化差异性,弱化各民族共同性的倾向,可能会潜在地引发身份区分,以及不恰当地强化族群身份认同等问题,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事实上,共同性是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


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各个旅游景点和产品,虽各有其绚丽特色,但都是祖国的大美山河、文化遗产,贯穿始终的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在旅游促“三交”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要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为着眼点,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各民族“三交”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和活态遗产,推出一批展现“民族团结一家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景点和线路,打造体现融合性的文艺精品和文创产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对于旅游的差异性体验与感受,也要置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整体性构成的大背景下,置于对我国国情民情以及地理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正确认知之中。


正确处理好统一性与区域性的关系


旅游业是一个依赖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产业,也正因为如此,旅游产品具有较为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当游客置身于一个单独的旅游景区之中时,感受到的自然文化景观是区域的、局部的。如云南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西藏布达拉宫等。然而,旅游促“三交”是要以旅游为媒介,引导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互动互融,因此,旅游促“三交”要正确处理好统一性与区域性的关系,不能只强调区域性、地方性、局部性,而忽视了统一性、整体性、宏观性、关联性;不能只讲地方特色不讲国家大局,只讲差异不讲共同,只讲固守传统不讲创新发展,导致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误区。各地干部、旅游业从业者、旅游企业等都要自觉树立大局意识,处理好区域特色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的关系,服务和服从于旅游促“三交”的大局,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大计。


总之,旅游业是加强族际互动、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人心、改善民生的产业,是促进各民族“三交”的有效载体。旅游促“三交”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政治性的工作,只有把促进各民族“三交”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全过程,处理好公益性与盈利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统一性与区域性的关系,赋予旅游产业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不可破,才能在建设旅游强国进程中让旅游业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伟力。


【作者简介:李俊清,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付秋梅,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边疆民族地区紧贴民生高质量发展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号YCBZ2024029)阶段性成果。】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制作 | 章音頔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文章转载于 | 国家民委公众号


富源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创建全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