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情实景中提高思想认识 在学思践悟中厚植爱国情怀——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心间

文摘   2024-08-08 17:58   云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7月5日至9日,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一支由50余名师生组成的教育实践团,前往青海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师生通过参观展览、调研访谈、支教实践等形式,深入了解青海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的发展成就、显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深切感受各民族和睦团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在行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北师大教育实践团成员为三江源民族中学学生辅导。北师大党委统战部供图


实地共学,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因密码


“公元4年,在我国已建立有东海郡、北海郡、南海郡的基础上,王莽在西部建立了西海郡,使我国汉代西部的版图扩大到青海湖一带。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内出土的文物‘虎符石匮’上的铭文就是最好的印证。”在青海省博物馆,解说员娓娓道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辛月祥收获了新知。


历史文化遗产扎根于广袤深厚的中华大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实践团第一天来到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院参观学习。


博物馆展厅内,一件件文物熠熠生辉。三彩骆驼以其斑斓的色彩和生动的形态,诉说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与交融;羽人瓦当则以独特的造型和深邃的寓意,展示着古人对天空的遐想与追求;一幅幅唐卡画卷,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青藏高原神秘而瑰丽的历史文化……大家漫步展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历史,见证一段段生动鲜活的往事,感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命脉。


“最令我震撼的展品莫过于巨型唐卡长卷《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这幅藏族文化的‘百科全图’不仅展示了藏族的历史、宗教、医学、艺术、民俗等内容,更体现了藏汉等各民族在长期文化交流中的深度融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宋姿慧感叹道。


在辽阔的大西北,有一种旋律各族群众耳熟能详,这便是西北民歌“花儿”。7月9日,实践团成员来到西宁市大通县老爷山脚下,见证了一场原汁原味的“花儿”擂台赛,亲身感受这份源自民间的艺术魅力。


擂台上,参赛者们用高昂嘹亮的歌声唱响民歌,表达着对爱人和故土的深深爱恋。台下的观众顶着烈日专心观看比赛,沉浸在歌声的海洋中。


“中华优秀文化保存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并在创新传承和广泛传播中共有共享。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展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3级研究生施乐浩说,“花儿”在你一句、我一句的漫唱中,生出共情的美。


教育联动,携手共建友好桥梁


7月6日,实践团来到位于西宁市的三江源民族中学支教。这是一所利用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域优势和中心辐射作用,支持农牧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建设的一所完全中学。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近代共同抵御外侮的英勇抗争;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携手共进的辉煌历程……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选取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生动故事,带领学生探索那些至关重要的历史瞬间。


每个故事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仿佛让我们亲眼见证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共同繁荣。”


课前,实践团成员与近90名学生三两结伴,漫步校园。崭新的文化馆、图书馆、操场、校史馆,处处彰显着学校的活力。课后,实践团成员纷纷给学生们写下寄语,赠送纪念笔记本,寄托美好祝愿。在学校中心广场国旗下,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唱响歌曲《相亲相爱》。歌声回荡在校园中,传递着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深厚情谊,也凝聚着实践团成员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在青海师范大学,实践团师生与西宁团市委、青海师范大学团委师生共同参观青海师大“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校史馆,与历史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从校内‘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到校史馆,处处体现出学校对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2023级硕士生郭智匡感慨万千。


青海师范大学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对口支援高校,是“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组团的成员高校。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以对口支援为载体纽带,助推青海师范大学在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入基层,见证民族地区发展新篇章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古老的藏族聚居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走进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首先映入实践团成员眼帘的是标志性的腾志广场,“腾志”在藏语中寓意着团结与和谐。


广场中央,一座巨大的书籍雕塑巍然矗立。书页间,一双巧手托举着一颗饱满的石榴,象征着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讲解员索南卓玛向实践团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果洛藏贡麻村的故事。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果洛藏贡麻村以党建引领实现乡村振兴的理念,以及从生态、产业、文化、人居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规划设计。


如今,在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奋斗下,果洛藏贡麻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经济产业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蝶变”之路让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成色”更足。


幸福祥和的故事,同样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扎毛乡牙什当村上演。“我正在学写汉字。”一位一年级藏族小学生坐在村口的便利店边,一边写作业一边和实践团成员聊天,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深入村中,民居、小学、快递站、便利店等有序分布,现代化的设施与古老的藏文化有机融合,一幅村庄美、村民富、乡村好的美丽画卷尽情铺展开来。


“此次对藏贡麻村与牙什当村的探访,让我认识到,因地制宜、因类施策,支持民族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是不断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芷菱说。


茁壮成长的鱼苗、自由飞翔的鬃头鸥、繁茂生长的水草……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湟鱼家园,教育学部2022级硕士生陈美君站在湖边,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由赞叹道:“湟鱼作为青海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旗舰物种,其繁衍生息呈现了青海湖生态的健康状态。”


生态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持之以恒的伟业。大家深刻体会到,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才能确保青海湖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在实情实景中提高思想认识,在学思践悟中厚植爱国情怀,北京师范大学多年来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足迹遍及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区。北京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多种形式开展实践,讲好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共同铸就中国心、中华魂的生动故事。


(王姿、张芷菱、马天宇、韩润竹参与采写)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制作 | 章音頔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文章转载于 | 国家民委公众号


富源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创建全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