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最大的
水果和蔬菜生产及输出国
然而
由于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体系的不健全
一直存在3个“1/3”的现象
1/3烂掉、1/3吃掉、1/3扔掉
针对3个“1/3”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济南果品研究所构建了
质量透明、保鲜减损、加工增值等
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研之力
稳住了市民“菜篮子”
守住了农民“钱袋子”
“1/3烂掉” 如何化解
山东省威海市有一种特色水果——青皮无花果,甘甜如蜜,营养丰富,但鲜果采摘后只有两天的保存时间,腐损率高达30%。
为了防止高温烂果,农户与时间“赛跑”,每日凌晨三四点起床采摘,在清晨前全部售卖出去。并且因“生了不好吃、熟了不好运”的特性,青皮无花果兜兜转转总是出不了威海,卖不上好价。
无花果腐损,就属于“1/3烂掉”的问题。2020年,针对青皮无花果的特性,济南果品研究所科研团队研发出多层级压差预冷、防霉气调保鲜、精准温区蓄冷保温运输等多项实用技术。同时,他们还为青皮无花果种植村邵家庄村牵线搭桥,对接上水果连锁销售商“百果园”,帮助高成熟度无花果在百果园门店实现持续3天的货架期销售!
如今,威海无花果产业已初步建起“标准化采摘+压差预冷+防结露包装+冷藏运输”的商业化冷链流通体系,实现了卖全国,甚至卖全球。
除无花果外,济南果品研究所还对蓝莓、蒜薹等几十种果蔬,推出综合保鲜技术。通过提供方案支持,他们已在上百个果蔬主产县(区)落地项目,确保“1/3烂掉”的不烂或少烂。
“1/3吃掉” 如何更放心
“1/3扔掉” 如何变废为宝
蔬菜产量大了,随之而来的“尾菜”,也就是新鲜蔬菜的残叶总量也不小,约占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山东莒县盛产芦笋,然而芦笋“尾菜”的大量产生和浪费,曾经困扰着加工企业,也是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急需解决的难题——一根收购的芦笋有28厘米长,因销售需要,进入市场的要裁剪到21厘米左右,进入加工厂的要裁剪到18厘米,切除的部分浪费太大,以往只能被用作饲料,直接喂牲口,有的直接当垃圾处理掉。
有的加工企业曾经尝试过,将芦笋“尾菜”进一步开发,做成芦笋粉,但是因口感粗糙没有市场,难以再开展下去。
面对“留着无用,扔了可惜”的芦笋“尾菜”,济南果品研究所聚焦精深加工,用技术将芦笋“尾菜”“变废为宝”。一是快速脱水变原料,二是蒸汽爆破增活性,采用蒸汽爆破技术,把活性成分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多糖、多酚、皂苷等活性成分也显著提高,将“下脚料”变身为高活性的功能性原料。
两大“妙招”的使用,让芦笋“尾菜”利用有了质的突破。芦笋粉、芦笋面条、芦笋汁、芦笋茶等等一系列利用芦笋“尾菜”所开发出来的产品,销往周边市场,获得市场欢迎。
近年来,通过长久的技术攻关,济南果品研究所在苹果皮渣、金针菇菇根等10余种大宗果蔬废弃物上,采用蒸汽爆破等技术,集成开发出50余款功能保健食品以及日化用品,真正实现了果蔬资源“吃干榨净”。
此外,济南果品研究所各类研发成果多次获得国家有关科技奖项。如上世纪90年代,济南果品研究所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困扰我国浓缩果汁褐变及农残、棒曲霉素超标等难题,近年来通过开展大规模应用推广,助力我国苹果浓缩汁国际市场份额由8.6%增至50%以上,我国苹果加工行业从加工率不足5%增加至15%。同时,以此为代表的“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来 源丨中华合作时报
编 辑 丨安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