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周建元代表:关于将国家林业局恢复为林业部的建议
文摘
2025-02-11 10:11
福建
周建元代表:关于将国家林业局恢复为林业部的建议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
199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林业部改为国家林业局,林业部门的行政能力大大减弱,极不适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国家大局,急需将国家林业局恢复为林业部。具体理由如下:
(一)林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
2003
年,中央决定将林业定性为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
2008
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林业局
“
三定
”
方案,赋予林业部门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
2009
年
6
月,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使命;会议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会议明确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
“
三农
”
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这
“
四个地位
”
和
“
四大使命
”
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林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使命越来越光荣,任务越来越艰巨。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等重大职责,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因此林业部门承担着更加重大的历史责任。同时,林业还牵头执行或参与执行防沙治沙、湿地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国际公约,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的任务也十分繁重。
(二)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实现生态良好中肩负着首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
“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
。而森林被喻为
“
地球之肺
”
,湿地被喻为
“
地球之肾
”
,荒漠化被喻为
“
地球之癌症
”
,生物多样性被喻为
“
地球的免疫系统
”
。这
“
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
”
决定着地球的生态状况,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其中,森林和湿地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以
70%
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无论是损害、破坏哪一个系统,都会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空间。森林被称为
“
物种基因库
”
,维护了全球陆地
90%
的生物物种。湿地又被称为
“
淡水资源库
”
,我国湿地保存的淡水占全国淡水资源的
96%
。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
90
%的生物将灭绝;全球
90%
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
90%
,生物放氧将减少
60%
。国际社会早已达成共识: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危机,绝大多数要靠林业来治理。因此,加强林业机构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途径。
(
三
)
林业具有巨大的碳汇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着特殊使命。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
2.48
万亿吨碳,其中
1.15
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5000
亿吨储存在湿地生态系统中。为维护全球气候安全,《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两条减排途径,一是工业直接减排,二是通过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每生长
1
立方米蓄积,约吸收
1.83
吨二氧化碳,释放
1.62
吨氧气。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具有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等优点。近几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的不断增长,为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估算,
1980
-
2005
年,我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
30.6
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累计净吸收
16.2
亿吨二氧化碳。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
78
亿吨。
2007
年,胡锦涛主席提出了
“
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
”
的重要倡议,被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作出了
“
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
2020
年森林面积比
2005
年增加
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13
亿立方米
”
的承诺,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如期完成我国的庄严承诺,任务十分艰巨。
(
四
)
林业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在壮大循环经济中蕴藏着巨大潜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
“
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
。森林是一种再生的、可降解的、绿色无污染的宝贵资源、能源,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替代能源等方面潜力巨大。木材、钢材、水泥并称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原材料,其中木材是惟一可再生的资源,越来越受到青睐,且需求量呈日益增长。同时,森林就其能源当量而言,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正以其占陆地生物物种
50%
以上和生物质总量
70%
以上的优势,逐渐成为各国新能源开发的重点。专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各种生物质能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
40%
以上。随着我国资源能源总量的日益突出,充分发挥丰富的林地资源潜力,立足国内解决我国木材需求是根本出路。林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产品供给能力,就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林业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加快林业发展,可以为解决
“
三农
”
问题、增加社会就业、改善人居环境、保障身心健康等发挥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国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
69%
,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56%
,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问题更为突出。我国林地广阔,现在
43
亿亩,是耕地面积的
2.3
倍。依托山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效解决
“
三农
”
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森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人居环境,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树种能够提炼出新药品,满足人们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愿望。林业的这些社会功能正在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未来,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GEP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框架体系的建立,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唤起全社会对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的理解和支持。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
“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
的具体措施,还需林业部门组织研究,并组织实施。
(
六
)
林业具有巨大的文化功能,在繁荣生态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灿烂悠久、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如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人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观。林业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承担着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先锋任务,可以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广大社会成员通过参与义务植树以及各种生态文化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更加自觉地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
七
)
林业承担着十分艰巨的改革任务,协调任务十分艰巨。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林业改革明显滞后,积累矛盾多,改革任务重。目前,全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需要将
27
亿多亩集体林地确权到户,交由农民自主经营,并不断完善林木采伐、林权流转、税费减免等配套改革。这场改革事关几亿农民切身利益,涉及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多个部门,改革任务艰巨,协调难度大。同时,国有林场改革还正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开。尤其是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目前改革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如此繁重的林业改革任务,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林业机构是不可能完成的。此外,国家林业局还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等
6
个协调议事机构的牵头单位,
20
多个成员单位均为正部级机构,而牵头单位为副部级机构,极不适应。
(
八
)
林业已经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承担着十分繁重的执法监管任务。
经过
60
多年的不断发展,林业部门目前已形成五大体系。一是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国务院设有国家林业局,下属
60
多个司局级单位;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有独立的正厅局级林业管理机构;全国所有地、市、县都设有林业局,近
3
万个乡镇设有林业工作站。二是林业执法监管体系。林业部门是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
7
部法律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十几部法规的执法主体。国家法律、法规设定由林业部门实行的行政执法行为已由过去的
130
多项增加到
200
多项,每年查处的林业案件达
50
多万件。三是林业科技体系。全国共有林业科研及推广机构
2700
家,科技人员约
6
万余人。四是林业应急安全体系。全国有武警森林部队
7
个总队约
2
万人,森林消防队伍
43
万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3000
多个,近
2
万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
2900
多个,约
8000
人。五是林业生产、生态建设体系。全国国有林业职工
300
多万人,林业从业人员
5000
多万人。
总之,林业要承担起如此重要的责任、完成好如此艰巨的任务,必须进一步强化国家林业行政机构建设,为我国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因此,建议将国家林业局恢复为林业部。
延伸阅读:
1、国家林业机构历史沿革
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3、
国家林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4、
林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务林人
2004-2011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科院学习林业经济管理专业; 2016年取得法律职业资格,2019年取得证券从业资格,从多个视角关注自己的专业。本公众号致力于林业经济政策研究,与大家共同分享林业政策;做一个有热度的务林人!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最新文章
(最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领导成员
绿水青山 林当先
上海市调整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基准价每亩12万元(每平方米180元)、Ⅰ级林地按照基准价的4倍征收)
应急管理部关于明确防灭火执法主体等建议答复
【司法案例】开垦“其他草地”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机构改革后陕西林业机构设置情况
林业局回复:森林防火通道占用基本草原问题
关于解决我省规划造林绿化基础数据存在问题的提案答复
按照有关规定将木本油料林、核桃等干果经济林的地类,由园地调整为林地《天津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个人所有的树木被剥树皮,尚未致树木死亡的情形如何处理
周建元代表:关于将国家林业局恢复为林业部的建议
国家生态安全需要林业部
农工党中央:将国家林业局升格为国家林业总局
历任林业部部长、国家林业局局长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央委员情况
林业局回复:根据新出台的《林业和草原行政案件类型规定》中是毁坏林地还是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国务院任命任命刘国洪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免去刘国洪的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职务
对护林员的态度就是对绿水青山的态度
致敬“护林员”
论“林业碳票”额外性
擅自采伐自然保护区内基本农田上的一般树木(非珍贵古树名木)是否违法?
林业局回复:其它草地中的后备耕地资源是按草原管理还是按未利用地管理?
林业局回复:建设用地上的林木采伐是否需要办理采伐许可证
国家林业局关于未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采伐“火烧枯死木”行为定性的复函
国务院任命任命刘国洪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
林草局回复:矿山临时使用林地能否延期
四川省德阳市、万源市、开江县、北川县、大竹县林业局恢复独立设置,邻水县全面恢复设立乡镇林业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松材线虫病疫木无害化处理后相关问题的复函
林业专业术语
【资料下载】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2018-2022年
非林业部门法律(涉林部分摘录)
非林业部门行政法规(涉林部分摘录)
我国人工造林中央投资补助标准
国家林业局关于未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采伐“火烧枯死木”行为定性的复函
关于非林地上树木采伐相关事宜的复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按照有关规定将木本油料林、核桃等干果经济林的地类,由园地调整为林地《天津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关于森林法第七十四条理解
全国“长制”设立和运行存在的问题受到中央关注
国家林业局关于如何区分林地和园地问题的复函
《森林法》中关于主管部门代为履行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以及补种树木行为规定释义
关于非林地上树木采伐相关事宜的复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关于国有林场职工应当享受乡镇工作补贴的建议”复文
关于林地“一张图”数据和“三调”数据对接融合问题
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
湖南省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林碳票项目方法学 人工乔木林(试行)》《湘林碳票审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非林业部门法律(涉林部分摘录)
非林业部门行政法规(涉林部分摘录)
办理盗伐和滥伐林木案件时需要注意的十四个问题
务林人:关于加快恢复林草机构独立设置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建议
关于森林法第七十四条理解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