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行刑前,妻子大喊:想为你生个孩子!他的回答彰显君子风采
谭嗣同之殉难,乃是戊戌政变的涟漪所及,而此变革之源头,可溯至甲午海战之惨败。
自1840年起,清朝封闭的国门被列强敲响,中华儿女便踏上了自省与自强之途。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运动,曾作为朝野希望之光。以期借助西洋之火炮机械,扭转大清颓势。
但是,甲午海战将这一切希冀化为泡影。北洋水师,那曾承载万千瞩目的舰队,亦在日军炮火下沉没于海底。战败即是屈辱,紧随其后的《马关条约》,再次撕裂了中国的主权。
对华夏子孙而言,震撼之所在,不仅是赔款割地的不平等条约,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打击。昔日败于英美,尚可自慰以种种辩解,今日败于日本,这一弹丸之地,使得民众与清廷统治者感受到了空前危机,深刻意识到,若不变革,中华将跌落东亚强国之位。
知耻而后勇,民众在憎恨日本的同时,不得不承认,这个曾被视为藩属的国家已超越中华。众人好奇,日本究竟凭何迅猛发展。
战败的教训促使众人萌生向日本学习之意,明治维新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反思,除了军事技术,中国在政治制度上亦不如外国,欲自强,必须改革。于是,改革的矛头指向了延续千年的君主制。
康有为等青年士子直陈己见于光绪皇帝,这场“公车上书”在朝廷掀起波澜,一是士人直书皇帝打破了清朝传统,二是上书内容令大臣们胆战心惊。
于是,一场转变中国历史进程的维新运动悄然酝酿。除了京城风云变幻,地方亦响应,其中杰出代表即谭嗣同。
谭嗣同出生于湖南士族之家,但是,他的童年并没有那么幸福。
而在他幼年时,因一场疾病,母亲与兄姐相继离世。而掌家大权随落入父亲妾室之手。在这位庶母手下,谭嗣同饱尝苦楚。同时,这段经历亦让他对封建礼教产生了深切的憎恶。
甲午海战的惨败,正值谭嗣同青春年华,败讯传至,他心如刀绞,怒斥两千年来的统治为盗治。自此,他立志要变革中国的政治局面,于是创办算学社与湘报,为湖南省带来一股新风气。
之后,在光绪皇帝的倚重下,康梁等维新志士启动戊戌变法。而与此同时,谭嗣同在湖南大放异彩,被推荐至京城,受到光绪皇帝的赏识,进入军机处,成为变法运动的中坚力量。
但随着变法的深入,谭嗣同渐觉光绪帝虽志在千里,却政治浅薄,缺乏治国之术,未掌军政大权。他认为,要变法得以深入实施,必须促使慈禧太后全然退位。
但是,维新派欲使慈禧退权之际,慈禧已将维新派视为巨患。
可以说,戊戌变法虽起初声势浩大,却如昙花一现,短短百日便告终结。
变法之败,乃是众因交织之果,既有维新志士政治经验不足,过犹不及,结怨甚广之故,亦有光绪帝名不副实,权柄不在手之由。但是,这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慈禧太后的铁腕压制。
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愈发意识到戊戌变法之与洋务运动的异同。洋务运动虽借西方之技,却不敢触动祖制,而戊戌变法则直指制度改革,若任其发展,自己的权势必将土崩瓦解。
于是,慈禧执掌军权,发动政变,将光绪帝软禁于瀛台。而在这一场权力博弈之中,慈禧未能废帝,但却以皇帝之名颁诏,重启垂帘听政,光绪帝则成为有名无实之囚。
之后,谭嗣同与其他同仁一同遭遇了慈禧的残酷镇压,最后被押至菜市口处刑。而在这一刻,谭嗣同的妻子大喊:“你英年早逝,我竟未能给你留下子嗣,传承你的血脉。”
谭嗣同却泰然处之,说道:“在此黑暗时代,即便有子,亦不过是世上又添一奴隶。”
谭嗣同虽然殉难,但正如他生前所预见,维新之风一旦启,便不可遏止。他虽然牺牲,但是激发了更多国人内心的愤怒。可以说,在经历无数先贤的牺牲与探索,中华终于摆脱了那个黑暗愚昧的时代,步入了光明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