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10的我,是排名年级前20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这是一个孩子留下的遗书。不敢想象,当这个孩子的父母看到这封遗书,心里得有多痛、多后悔?近期,“儿童精神科爆满”、“消失的课间十分钟”等话题陆续引发热议,而《2023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初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50%,成为众多家长的心头病。无独有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一年的统计年鉴显示:国内结婚率呈“六连跌“,2018年的结婚率仅为5.22‰;与此同时,2022年离婚率上升到4.35‰,创下十年内新高。根据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大部分因亲子、婚恋问题来咨询,这些火爆现象的背后,指向的是早年与重要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并在伴侣关系中重演。通过投射性认同,我们在配偶身上找到了自我丢失的部分。在精神分析流派中,客体关系即一个人与自己的第一养育者(通常是母亲)的关系。透过与第一养育者的相处模式,可以推演出未来此人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表达出的很多情绪,也可以追溯到早期与第一养育者之间的相处中存在的问题和模式。对于咨询师,在接待来访者时,你是否总是被以下问题所围绕:好不容易有了来访者,好像建立关系很困难,勉强做到几次,十次左右就脱落了,心里特别委屈、愤怒和焦虑,担心自己是否能在咨询师这条路上能坚持走下去。2、来访者总是在打破设置,攻击性太强,你不太想和ta再工作下去了我该收ta这次的费用吗?该不该准时结束?如果ta发火,说下次不来了怎么办?很难维护设置,把咨询关系稳定下来……3、咨询也做了一段时间,但是好像没有办法深入,陷入僵局:来访者一直抱怨和你原生家庭的关系困难,或人际关系很难建立或没有办法进入亲密关系,咨询师有时也感觉很难亲近或很难不卷入客体关系作为精神分析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其美妙之一就是可以打破这些僵局。帮助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牢固工作联盟,深入来访者ta自己和自己的关系、ta和外在世界的关系,更深入进行精神分析取向的探索和干预工作。客体关系学派认为,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在于追求满意的关系,而不是所谓力比多的满足。早年和母亲以及其他重要抚养者的关系模式,让婴儿慢慢形成内在世界客体关系的原型,也称为“内在剧本”。长大以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都是这个“内在剧本”的“外化”表现而已。为什么来访者总是唤起别人,想要回避和拒绝他的感觉?来访者让人感觉到又可怜又可嫌的潜意识,愿望和感受是什么?为什么来访者并不是自闭症,却把自己活成自闭的样子?而客体关系咨询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体会和理解来访者在咨询室里,如何投射迫使咨询师认同和扮演他“内在世界”客体关系模式中的角色。然后通过反馈和诠释,帮助来访者认识和理解他的内在客体关系模式、理解这些模式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发展与固着,从而影响他的自体意象与各种关系的。当来访者在咨询中感觉到抱持与涵容,慢慢内摄和内化一个温暖、包容的、会思考的稳定的客体慢慢能觉察和理解自己和自己的客体关系模式那TA的“内在剧本”就可以慢慢改写——心智、情绪、关系模式都获得滋养和提升。这个过程,对于咨询师而言也是一种滋养,为咨询师提供深刻的洞察力,帮助理解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构建自我认同,进而降低个案脱落。正如客体关系认为,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学习客体关系,你将掌握一套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让你通过此时此地的动力,看透内心世界正在上演的剧目,真正与来访者相遇。由壹心理推出的《客体关系精神分析长程培训项目》,或许助力正在学心理学、并且想要精进的你,能帮助你在心理咨询中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方式。Agoston教授作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成员和匈牙利精神分析协会主席,权威性和专业性没得说,杠杠的!课程亮点2:知识点密度高且系统,由浅入深,边理论边应用13个月的连续学习,150+学时包括了理论教授、案例研讨、知识点串讲和帮助吸收、技能专题精讲和毕业讲座。极大保证学员能够在这一学年开始系统搭建客体关系理论的框架及尝试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应用。100%直播教学,学员有更多直播互动性和实时反馈的机会,有疑问也可以当堂及时提出和反馈。外方老师的原汁原味(教授外方师资占比56%),加上中方老师的本土化,既有专业深度也有文化融合。获得健康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滋养,是来访者跟咨询师工作的共同目标。不管是来访者还是咨询师,面对内心的障碍跟困难,我们并非无计可施。通过继续精进心理学,如客体关系的学习,我们可以剖析这些障碍背后的心理动因,细水长流地滋养自己跟所处的关系,避免陷入自我内耗。当然,如果你在继续学习心理学的道路上,依旧面临着诸多疑问跟困惑:
(*学习效果因人而异,由于学习积极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距)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