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报纸时指尖停留的墨香
手机界面中跃然而出的文章
校园漫步时耳畔传来的声响
荧屏幕布上生动再现的影像
......
在每个习以为常的日常
总有人替你留意生活的不同寻常
滑动解锁摄影师“100种”拍照姿势
纸笔、相机是他们感官的延伸
“嘴替、眼替”是他们荣耀的使命
“上山下海、三头六臂”
是他们全天候待命的真心真意
滑动解锁意想不到的“工种”体验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
玩笑调侃的背后
是每个平凡日子里
都与你同在的幸福
“见微知著,记录南开”
每篇推送的结尾
是每个重要时刻
都陪你沉浸式体验的满足
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记着”
记录着事实,记载着故事
今天,让我们把话筒与镜头指向自己
一同走进“署名区”
聊聊他们、我们
还有你们的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他们的故事↓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走出南开园
有许多优秀校友
活跃在各大媒体平台
追寻真理、报道真实
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职业感悟
姜峰
2003级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系本科(法学双学位),2007级文学院文艺评论与创作专业硕士,现为人民日报社重庆分社采编中心主任。
马宇平
2009级文学院编辑出版系本科,2014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现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
黄江林
2011级历史学院世界历史系本科,2015级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硕士,现为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
南开大学
在如今信息过载、自媒体涌现的时代,如何看待记者这份职业?
姜峰
在当下千帆相竞的信息海洋中,记者作为媒体机构执业人士,扮演着政治担当、社会责任、国传使命的“旗舰”角色,要做主流价值的守望者、社会舆论的定盘星、中国故事的主讲人。
马宇平
我觉得传递信息仍是记者这个职业的重要职责。信息的多寡与价值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人人都有话筒的时代,需要有人去反复核查、交叉验证,诚实地记录。好的新闻是历史的底稿。
黄江林
时代在变,职责担当没有变。记者依然是复杂信息的“过滤器”,是站在时代船头的“瞭望者”,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守夜人”。我们每天面对过载的信息,习惯“轻阅读”,但明显感受到反映深度主题、让人直呼过瘾的“硬新闻”供给不足。所以越是这样一个时代,越需要好新闻和好记者。
南开大学
有什么话想对校园新闻工作者们(师生记者、新传学子)说?
姜峰
对在校记者:我曾在校电视台学生记者团留下难忘的学习经历,当时做的节目,常被同学认为过于“realistic”;工作后时间愈长,作品反而愈趋“天真”——个人觉得这个顺序是好的,而不是反过来。
对新传学子:我从广电本科保送到中文研究生,学得一整套看似“无用”的文艺批评方法论,从业后受益至深。要跳出新闻学新闻,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根底。
马宇平
校园里有新闻的富矿,挖“矿”是大家体验“记者”职业的独特体验。我个人觉得,学会关心学校的事,将来可能会更好地关心社会里的事。
黄江林
终于有一个机会上“表白墙”。在学校的时候,我给南开新闻网供过稿,第一次和新闻工作“触电”;离开学校后,我常常从南开新闻里扒线索、找采访对象,日常采访也没少让“亲老师”“亲同学”帮忙,你们总在默默支持我的工作。非常感谢母校和老师、同学们的支持!祝大家节日快乐,日薪越亿。
记者节快乐!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南开记者始终在路上
若你曾被感动
别忘了
点个赞,留个言,转发朋友圈
这将是我们充满力量
坚定前行的温暖鼓励
NANKAI UNIVERSITY
往期回顾:
来源:南开大学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享 丛敏
封面:宗琪琪
摄影:宗琪琪 李享 刘烨辰 杨嘉瑞 唐浩博 尹瀚 闫瑾 高雨桐 丛敏 刘喆萱 宋杨 李硕 王涵
和南开大学融媒体中心的每一个“你”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林显京 刘喆萱
审核:吴军辉 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