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带火的话题,在太仓发展如何?

政务   2024-12-10 13:46   江苏  



为迎接长三角滚灯艺术节的到来,11月28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灯代表性传承人袁光华在市文化馆对表演者们进行培训。作为这次活动的东道主,太仓积极准备。


滚灯被称为“百灯之首”,是力与技、刚与柔的统一,在长三角地区的节庆、庙会等民间活动中,滚灯都是打头阵的节目。近年来,像滚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太仓得到关注,在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也让文化瑰宝得以大放异彩。





然而,坚守不易、创新更难

我市如何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又面临哪些问题?

跟着小布一起去看看

01
悠扬丝竹声,传遍长三角

说到我市的非遗,江南丝竹是绕不开的话题。自2006年江南丝竹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太仓在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刚刚结束的江南丝竹演出季,吸引了江浙沪地区众多江南丝竹团队前来参加,21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为观众带来了视听盛宴。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会长高雪峰和同伴们从1992年开始,历经三十余年在太仓各个角落辗转,搜集寻找江南丝竹曲谱和民间艺人,为江南丝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奠定基础。


高雪峰也见证了太仓江南丝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015年,太仓五洋丝竹乐团代表太仓参加了第三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荣获金奖第一名。太仓江南丝竹艳压群芳,得到了世界的瞩目。”高雪峰说,“太仓五洋丝竹乐团作为太仓水平最高的江南丝竹乐队,连续18年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这也为太仓江南丝竹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在我市关于江南丝竹的众多品牌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南丝竹演奏比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今年共有28支参赛团队同台竞技,切磋技艺,共同推动江南丝竹的繁荣发展。


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江南丝竹演出团队增加到了42支,演出中能够融入自身理解、“死谱活奏”的表演者也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太仓江南丝竹的保护传承工作颇有成效,这门艺术正逐渐发扬光大。


02
非遗传承人,坚守与寂寞

时隔3年发布非遗漆器作品的李子柒又火爆全网,展现了制作漆器工艺品的艰难;确山打铁花“千年来第一个女传人”江寻千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一个顶端的非遗传承人都不能靠手艺来生活,谈何让更多的人加入。这让大众在欣赏精美的艺术品和绚丽的表演之余,也开始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现状。那么在太仓,非遗传承人们过得如何?


日前,小布走进位于沙溪老街的紫檀木雕店,见到了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苏州明式家具(红木雕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加忠。


陆加忠拿起一个明式风格的蝈蝈笼,看似简单,然而在镂空的笼中,却有一只栩栩如生的蝈蝈。据他介绍,笼子的部分是用一整块紫檀雕刻而成,里面的蝈蝈不是雕好再放进去,而是直接和笼子一起雕刻成型,可见技艺之高超。该作品获得第七届“苏艺杯”工艺美术大赛金奖。



然而,在陆加忠44年的木雕生涯中,却只培养了5名徒弟,其中一人还是他的女儿。他们有的在家具厂从事雕刻工作,但面临着下岗的风险;有的则选择将木雕作为业余爱好,难以在技艺上有所突破。对木雕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很多,但由于经济压力和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他们很难将木雕作为终身职业。另外,由于学习木雕技艺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高门槛也劝退了不少人。


但也有例外。陆加忠的新徒弟蔡思一是某大学雕塑系的学生,机缘巧合下拜陆加忠为师。蔡思一对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有比较成熟的规划,一边在校学习理论,一边在陆加忠这里精进技艺。毕业后,他打算去意大利继续深造,将来与公司合作,制作高端手工木雕艺术品。


“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品,才是我们这一行的出路。这门技艺要是在我手里断了,实在太可惜。我的小徒弟天分很高,希望他能坚持下去。”陆加忠表示。


木雕这类传统手工艺,市场需求不断缩小,技艺再好,如果不能做到高端、知名,酒香也怕巷子深。目前,我市已经成功申报的非遗项目约70个,然而有些非遗项目却一直未能找到传承人,非遗手艺人的生存现状也并不乐观。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人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03
数字化技术,精准的保护

不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非遗或许能够不只是依托人存在,而是以数字为载体来记录和呈现。我市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总体思路清晰明确:对现有非遗项目进行细致梳理,并根据项目特性分类施策,实施精准的保护。这一做法已成为当前非遗信息采集与保存的主流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记录,数字化手段更能全方位、立体地展现非遗项目的现状。


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完成江南丝竹、滚灯、太仓肉松、双凤山歌、唐调(苏州吟诵)、红木雕刻、妈祖拜祭仪式等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工作,累计图文、视频资料容量达160GB。除了新采集的数字内容,我市还将之前编撰出版的《太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等非遗相关书籍、《太仓非遗》系列电视专题片等全部纳入了数字化保护范畴,建立了庞大的非遗大数据库。同时,双凤龙狮制作等多个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正在验收中。



在推进数字化保护的同时,我市还注重多媒体企划的同步发展,力求通过生动有趣的载体,让非遗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例如,《画说非遗》画册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它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现了那些历史底蕴深厚但难以直观呈现的非遗项目,如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节庆民俗、时令美食等。对于具有较强镜头表现力的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如竹编、红木雕刻等,则进行相关宣传片的制作,激发更多人对非遗的兴趣与传承意识。 


太仓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融媒记者丨陆媛/文 

融媒编辑丨郑天赐

校对丨刘嘉瑶(见习)

责任编审丨邢智丰 夏凤丹

图片为资料图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

太仓发布
关注民生,便捷沟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