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也就是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做年度述职报告的日子,玉皇大帝会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百姓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老百姓的作为。
因此,每逢小年,人们便会准备糖瓜、点心,请求灶王爷多多美言。而文人墨客们亦不吝笔墨,将这份对家的温情、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古老传说的感慨,融入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之中。
浓浓的年味藏在鞭炮爆竹里,藏在小儿的嬉戏欢笑中。
小年,是新年的序曲,是幸福的起点。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
木兰花慢·送灶
清 杜文澜
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
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
赏析:《木兰花慢·送灶》是清代诗人杜文澜的作品,这首词主要描绘了祭灶的风俗以及家中过年的热闹氛围,上片描写了祭灶时的仪式,劝灶神不要因为贪杯而误了上天向玉帝禀告的公事;下片则转向描写人间的烟火,表达了新春归来的希望和热闹。整首词通过对比灶神的待遇和人间的欢乐,展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当缕缕炊烟从各家各户中飘散,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
没有什么比阖家团圆更让人幸福和满足。
团圆,是小年最温暖的底色。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 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
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
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
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
何似原头乐社神?
赏析:这首诗词描述了祭灶的场景,诗的开头,已经有幸悬挂车辆来表明对子孙后代的期望,显示了作者对家族的关心和未来的期望。接着,作者呼唤邻居一同祭灶,表达了邻里团结、互助的情感,体现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和睦氛围。诗中还提到了岁时风俗习惯的传承,说明这一习俗已经流传了很久,并且主人和客人在祭灶仪式中的欢愉气氛,营造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在最后两句,作者问道,现在的祭灶习俗在茅草屋檐下的庆祝,是否能与原始社会的神灵欢乐相比。这里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同时也让人们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用又甜又黏的糖瓜祭祀灶王爷,讨一个来年的甜蜜欢喜。
小年的忙碌是一场走心的仪式。
祭灶词
宋 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赏析:范成大的诗中,写出了祭灶的日期、祭品和风俗,反映出宋人对于祭灶已有一套规范,可谓研究古代民俗的一手资料。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把灶王爷恭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足见对祭灶的重视。说明了宋代的祭灶神场景,可谓十分详细,趣味横生。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岁月的新生,人间的聚散,节日的欢闹,
懂得了成长的不易......
喜乐平安,便是圆满的一年。
庚子送灶即事
民国 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赏析:诗句通俗晓畅,通过一次简陋的不成敬意的祭灶活动,在轻松幽默中寄托些微不满与牢骚,既真实表现了当时家庭经济的困顿拮据,同时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
神龛上丰饶的祭品和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小年,是年味的最后一次排练。
岁晚书事
宋 刘克庄
门冷如冰尽不妨,
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
深夜潜烧祭灶香。
赏析:门外冷得如冰也不妨碍灶王爷上天,从来人间的富贵属于上天赐予。不知谁能学我的一对痴儿女,深夜偷偷学大人烧香祭灶呢!儿女深夜偷偷烧香祭灶,可见祭灶的习俗影响之深。
小年到,小团圆,愿您吉祥如意,和和美美,家和人圆万事兴;愿您龙虎精神,百病不侵,力拔山兮气盖世!
小年到,小团圆,愿您心想事成,以梦为马,直挂云帆济沧海;愿您学习有方,才华横溢,腹有诗书气自华!
小年到,小团圆,愿您有人常伴,有爱相随,直到白首不相离;愿您高朋满座,知音相伴,高山流水不绝弦!
小年到,小团圆,愿您子孙有心,孝意常存,老有所养享晚年;愿您花开向阳,活出诗意,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编辑:石凤、葛昱廷
初审:张允丹
审核:于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