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雷
响
万
物
长
二十四节气之一
唐人寄情于春天,用妙笔描绘春日盛景,在感知自然的过程中抒发内心细腻的情感,并在诗中融入音乐元素,谱写“春天的乐章”。在浩如烟海的唐诗里,与春天有关的诗歌不胜枚举,其中有边塞笛声中的绵绵春意,有田园琴声中的春色盎然……今日立春,《群芳谱》中记载:“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正是风和日暖,万物生长之时,一起寻觅唐诗里的音乐和春天吧!
唐代诗人热衷于借乐器之音,写春的缠绵多情,展现深切幽微的情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春去秋来,韶光易逝,文人墨客感知自然,在与万物的沟通中将伤春情怀凝聚于诗作。
羌笛是唐诗里常用的乐器,音色悠扬哀婉,“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东汉马融《长笛赋》)。唐代文人取其悲凉之意入诗,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借羌笛的幽怨哀鸣之声,抒发边关将士们的愁苦之情,苍茫春色更显凄凉。高适的《塞上听吹笛》情由曲出,在悠远的笛声中道尽了对故乡春景的怀念之情: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月明之夜,羌笛悠悠,一曲笛音惹人醉,多少将士被这哀婉动人的《梅花落》勾起无限愁情。
唐代文人好古琴之声,将春之娇艳发之于琴,李白作《代别情人》将琴音和情思融入旖旎春景之中:
清水本不动,桃花发岸傍。
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
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
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
昔作一水鱼,今成两枝鸟。
哀哀长鸡鸣,夜夜达五晓。
起折相思树,归赠知寸心。
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
桃之夭夭,春色潋滟,两情相悦之喜,浪漫浓丽之情,通过缠绵的琴音传达,令人怦然心动。王维作《竹里馆》在悠扬琴音里寻觅内心的平静: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山幽林,文人雅士徜徉于山水之间,一张古琴,一世苍凉,在悠扬琴音中与自然天地同乐,相比白日的尘世喧嚣,这春夜的静谧倒格外难得。
唐诗中的绝句大多被诗人用来入乐,在低吟浅唱间将春天的情致娓娓道来。绝句可合调歌唱, 是文人以诗入乐首选的体式,“唐人乐章全用当世士人之诗,皆绝句也”(董文涣《声调四谱图》)。王维一首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在平仄起伏间叹九曲愁肠: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朝风雨,半生别离,柳色盈盈春意浓,但此时的诗人已无意垂怜春色,千言万语化作杯中酒,劝君保重。刘禹锡的《竹枝词》声律谐婉,采用谐声双关之法,作天籁自然之声: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杨柳青青,春意浓浓,情窦初开的少女脸颊上的绯红正如这无边春色,分外可爱。
唐诗写尽春天千姿百态的情韵,又于春的情韵中,与音乐的灵动自然融合,生出丰润细腻的情思。唐诗里,春月明,春风清,春在音乐的律动中,绽放华彩。
今日立春,我们一起,从唐诗的优美韵律出发,携手走进,一年春好处!
“风雅弦歌”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的微信展示平台。项目负责人黑龙江大学刘冬颖教授与项目团队一起,还原古人歌诗乐调,传播古典诗词之美,倡导在现代社会普及“诗教”、重拾礼乐,彰显中华文化自信,2018年项目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风雅弦歌”与黑龙江省图书馆多次携手举办古诗词吟唱活动,如 “一起唱诗词——世界诗歌日主题活动”“佳期如梦——龙江书院丁酉七夕诗词吟唱会”“风雅颂——龙江书院《诗经》吟唱新年音乐会”“冬颖老师《诗经》公开课”等,其中“古诗词吟唱公开课”入选全国优秀阅读推广项目。
*本文转自风雅弦歌微信公众号,已获得作者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需注明或删除,请联系本公众号。
编辑:石 凤
初审:张允丹
审核:于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