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读丨漫话冬趣

科技   2024-12-22 09:02   北京  

冬之趣

诗/冷冰  画/张文泽




造暖窝

报告天将雪

飞针走线忙

新棉加厚被

窝暖梦悠长




补身心

冬藏宜增补

牛羊多入肠

沉心去杂念

正念养元阳




雪上飞

天地忽殊色

山川草木白

飞狐追影过

侠客远方来




赏清景

风吹怜木瘦

空谷觅云陪

暮降天飞雪

温茶看树肥


(冷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文泽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趣谈古人冬日取暖

彭晃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中,秋已尽,冬又来。进入寒冬时节,温暖的南方也时常落雪。在电气化时代,无论冬天有多冷,人们都不再畏惧严寒。但是几千年前的古代,寒冷的冬季里,既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古人过冬却不容易。


许多年前的一个冬天,诗人白居易写下“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以此感叹寒冬之冷。此情此景下,躲在温室里,有棉被盖着,有炭火烤着,或许最为惬意。


因而在古代,壁炉、火墙都是极好的取暖方式。古人把房屋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内留出火道,火道尽头做上气孔用于排放烟气;添火的炭口在房屋廊檐下,炭火产生的热量可以顺着夹墙传递到整个房屋,这种夹墙就叫“火墙”。


古人除了制作火墙取暖,还有另一种相类似的取暖办法——火炕。火炕上面设有灶口和烟口,分别用于烧火供暖和排烟。在中国北方,火炕的灶口多半与灶台相连,烧柴做饭时烟火顺着灶口流入炕洞,整个房间都会变得温暖如春。


对于贵族来说,冬季取暖则有更为讲究的设备。例如西汉时宫廷中就建有温室殿,殿内设有各种保暖设施。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里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那个时候,皇后居住的宫殿叫“椒房殿”,是用花椒和泥浆的混合物作为刷涂墙壁的材料,不仅可以取其温度,而且还散发出一种似有若无的香气。


进入冬天,人体对热量的需求很高,因此古人会尽可能选择吃一些性暖的食物来保持体温。比如生姜、羊肉和狗肉等。生姜具有发汗的功效,羊肉能够温补脾胃,补中益气,壮阳益肾。狗肉可以壮力气、补血脉,还能增强人的体魄,提高消化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古人在冬天会通过养生的办法来保暖。


另外,古人认为饮酒可以让身体暖和起来,冬天饮酒在古代防寒措施中比较流行。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文人雅士们在严寒的冬季围坐在火炉边,煮上一壶热茶或酒,夜晚同友人对饮,既可以聊一聊人生,又能驱散寒冷,其中的惬意自不必说。


喝酒必然要辅以吃食。所以,火锅又是冬季饮食的一大标配。古人把火锅叫作“古董羹”,大概是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谐音听起来很形象,关键是一边喝酒一边吃火锅,就算再冷的天,也不会觉得冷。


在各种保暖措施中,最直接最干脆的莫过于棉衣御寒。在冬季的衣着上,现代人有棉袄、羽绒服,但古人没那么好的待遇。据史料记载,进入冬天,贫寒的人家无钱购买棉衣,只能将柳絮、芦花等柔软的东西缝进衣物或被套中御寒。宋朝以后,棉花大面积种植,这种情况才逐渐好转。


对于家境殷实的富贵人家,则会选择用动物皮毛制作大氅、披风,不仅可以挡风,还不会被雪打湿。在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中,手足耳是比较容易冻伤的部位,古人便制作出各种款式的手套、护耳帽,有的是露出手指的短手套,有的能把手指全部包住,上面还会绣上花纹,色彩缤纷,很是时尚。


古代没有空调和暖气,但智慧的古人也会想方设法发明一些御寒的神器。比如“汤婆子”、手炉、足炉等,在古代比较流行。此外,有条件的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富贵之家更讲究一些。苏轼曾经送给一位老人一件“暖脚铜缶”,还写信告知其使用步骤:灌满热汤,塞好注水口,裹上布单,晚上使用,睡觉十分暖和。


其实,古人没有暖气和各种先进的御寒措施,但他们结合实际生活,发明出不少神器来解决取暖问题,不少设计一直沿用到现在,并且经过现代人的改造创新,形成特色保暖设备。因此,在漫长的冬天里,古人也有他们的取暖之道。




冬日巡线




曾林 摄

(作者单位:国网四川电力公司)

融冰化雪送光明




李民 绘

(作者单位:国网黑龙江鸡西供电公司)



栏目投稿邮箱

2686253084@qq.com

投稿作品形式包括散文、诗歌、书画、摄影、报告文学、杂文、特写、短篇小说

请在投稿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真实姓名、电话及工作单位)

投稿作品将择优刊发




《中国电力报》编辑部出品
策划:许可心 刘卓
编辑:刘卓
校对:韩懿

中国电力报
《中国电力报》由国家能源局主管、中国能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是重要的能源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