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时事   2024-12-19 14:59   广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2月17日,“知中南·创坪山”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对接活动在中南大学科技园举行。此次活动不仅汇聚了众多科技界与产业界的精英,更见证了坪山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又一坚实步伐。

活动现场,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坪山区发布了全省首个县域级“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这些措施涵盖了联合技术攻关、技术成果交易、联合创新载体建设等九个方面,同时强化了机制创新与协同合作的重要性,旨在打破传统壁垒,不唯地域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鼓励所有具备学科优势、契合重点产业发展的高校科研院所在坪山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工作。

干字当头,实干为要。一直以来,坪山区高度重视产学研融合发展,携手中南大学打造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坪山中心,已经实现了多项成果的转化。

此次“若干措施”的发布,无疑是坪山又一次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的前瞻性谋划和迈进,不仅展现出其奔赴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底气和魄力,更为坪山未来发展注入了无限可能与希望。


强化政策链
共同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典范

“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坪山)中心、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坪山)转化基地自去年先后成立以来,已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00多项,开展技术交流70余次,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18项。”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在活动中表示,下一步将推进学校更多科技成果在坪山落地转化。

坪山区委书记杨军表示,近年来坪山打造了集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为一体的服务链,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深度对接。接下来坪山与高校科研院所将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硬科技”在坪山走完“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共同打造校地协同的标杆、政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若干措施”的出台,正是坪山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典范的核心基石。以试点实践为源,联动探索有效机制,坪山逐渐将其凝练巩固为此次的一系列支持措施,不但深度贴合当下产业迭代升级的迫切需要,精准回应企业在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中的多元诉求,更是一套经过实践探索、高效有效的机制体系,无疑有望成为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政策“样本”,为更广阔区域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针对产学研合作的痛点、难点、堵点,“若干措施”梳理分析了坪山区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及政策诉求,形成了九条十款具体举措,打破了以往政策缺失或难落地的困局,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幅降低适用成本,步入有组织、高效率的全新阶段。

从具体内容来看,“若干措施”围绕的不仅仅是资金的帮扶,更多是给科技创新和产学研融合营造良好的“生态土壤”,通过紧紧围绕技术攻关、成果交易、载体建设、项目融资、项目落户等关键元素精准发力,聚焦高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和地方产业创新融合式发展,加强创新资源的统筹和力量组织。例如在鼓励转化项目融资方面,坪山将通过政府性基金直投、社会化基金跟投等形式对种子期项目给予股权投资。

从实施范围来看,“若干措施”有效打破了地域限制和院校限制,广泛吸纳国内外优质的科技资源,多维度赋能产学研合作,覆盖全链条、全周期,面向产业需求和科技创新难点进行有的放矢的“铺路架桥”,强化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实现“0→1”和“1→N”的创新无缝链接。

为精准服务企业,坪山区还带着拉普拉斯、理邦仪器、精森源科技等多家企业参加了对接活动,面对面和中南大学沟通技术需求和攻关方向,助推企业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

“综合来看,‘若干措施’实际上还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明晰了路径和方向,这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更是贴心服务企业的良策。”在活动现场的拉普拉斯、理邦仪器等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促使产学研各方主体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让“两家人”变成“一家人”。


打造创新链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坪山率先于全省出台首个县域级“若干措施”,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凭借的不单是前瞻视野与精心谋划,更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厚积薄发的“水到渠成”。

北理工深圳汽车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落户;坪山城投智园荣获“中南大学产学研合作优秀园区”称号;深圳技术大学推出药学专业-特色教学模式体系,开展与企业CEO面对面的行业导师培养实践;睿瀚医疗与南方医科大学坪山医院达成“基于脑机接口的手指关节的社区康复示范”合作……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坪山诸多企业借助高校科研院所攻克核心技术瓶颈,科研团队也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各方资源在产学研纽带下深度交织,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2月,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坪山中心成立。自该中心成立以来,围绕坪山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先后走访50余家企业、院校和医疗机构,促进中南大学教授团队与麦捷科技、中金岭南科技等12个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项目达20项,合同金额超3000万元。

“对于我们初创企业来说,难以凭借自身力量攻克‘卡脖子’难题,‘若干措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鼓励联合技术攻关,打破了企业单打独斗困局。”坪山一家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这让更多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湾区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深圳湾实验室坪山转化中心……在不断推进和国内一流大学深度合作的同时,坪山正加紧布局和引进一系列创新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入驻,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数据显示,坪山区目前拥有市级以上创新载体204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06个、市级94个,2024年以来累计新增27个。

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转化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对产业空间有着迫切的“扩容”需求。今年以来,坪山首批推出7个集中连片区域招商用地370公顷,面积全市各区第一;加快推进空间筹建行动,释放超4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筹集推进“工业上楼”近600万平方米空间建设,让创新成果皆能稳稳扎根、茁壮成长。

在坪山,一场双向奔赴破解产学研合作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画卷正在铺陈。未来,在这片热土上,每一个创新梦想都将得到有力的支持,每一份创新成果都将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共同铸就产学研融合典范,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途。




采写|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编辑|冯思颖

审读丨吴剑林 李璐 甘霖

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是深圳市委机关报,是深圳最权威的新闻媒体,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因特动人,因您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