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816核工厂,又称816地下核工程,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为应对国际紧张局势而启动的“三线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始建于1966年,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主要生产核裂变材料钚239。工程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建成18个大型洞室,被誉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6万余人参与建设,无私奉献青春和热血,100多名官兵牺牲。1984年停建,2002年解密,2010年部分区域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成为国防教育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继续传承和弘扬那个时代的精神。涪陵816核工厂,又称816地下核工程,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为应对国际紧张局势而启动的“三线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始建于1966年,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主要生产核裂变材料钚239。这个绝密军事项目代号“816”。工程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建成18个大型洞室,被誉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洞体内部结构复杂,有130多条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轴向线长叠加达20余公里。洞内最大洞室高达79.6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深入乌江江底30余米,能抵御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
6万余人参与建设,来自全国各地,无私奉献青春和热血。建设过程中,条件艰苦,100多名官兵牺牲。
1984年,816工程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停建。2002年解密,2010年部分区域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成为了解和缅怀历史的重要场所。816工程不仅是伟大工程,更是精神丰碑,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拼搏和牺牲,承载着共和国的艰难成长。现已成为国防教育基地、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继续传承和弘扬那个时代的精神。五十多年前,一群清北毕业生和其他高材生,秘密来到乌江边的小镇,参与绝密工程。小镇偏远、清贫,但风景如画。核工业在当时绝对保密,小镇被选中主要因为偏僻。建设地点严格保密,明确规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职工进厂第一课,便是保密课。解说员讲,每个允许进洞的人,都要经过严格审查。为防止信息外泄,职工家属不能进厂,职工只能回家探视亲属。他们在对外通信上的地址只有一个“重庆市4513信箱”。墙上随处可见的标语“愚公移山 人定胜天”,“伟大的共产党万岁”,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些标语不仅是口号,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6万多人参与建设,打山洞用了8年,安装设备用了9年,与世隔绝。家里人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在做什么,通信地址只是一个代号。世界局势变化后,816工程被叫停。一些人撤出,一些人留在小镇,自谋生路,自寻未来。他们创业,搞生产,做大做强,做出了重庆市重点化工企业。
今天,这个小镇就是重庆涪陵白涛街道。当年的绝密工程已开放旅游参观,名为816工程遗址。当年的机械加工厂被改造为816军工小镇。
在816工程遗址的解说中,有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八十多岁的陈姓老人,虽患老年疾病,记忆模糊,但一提到816,他便清醒过来,坚定地说:“我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嘱托,完成了使命。”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那段岁月的自豪和忠诚。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一对亲兄弟,他们在816工程中分属不同的部门,研发期间互相都不知道彼此的工作。直到多年后核工厂停工,他们在小镇的集市上买东西时偶然相遇,才惊讶地发现两人都在为核事业默默奉献。这个意外的重逢,让他们更加珍惜那段共同奋斗的岁月。
这两个故事,不仅是对816工程历史的生动注解,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深刻诠释。今天,当我们走进816工程遗址,聆听这些故事,我们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坚韧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