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遗珍——泾川百里石窟长廊

文摘   2024-11-28 17:58   甘肃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位于丝绸古道的泾川,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境内佛教文化遗存丰富。

呈东西走向的泾河川道,是古代丝绸贸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也是佛教文化和僧侣东行进入古都长安时修行之地,在泾川沿泾河南北两岸存留众多石窟、石龛,西起泾河汭水交汇处的泾川王母宫(回山)山下的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向东延伸至考古史上有名的“泾川智人化石沟”——白家太山寺石窟及沿川石崖上的石窟群。

这些石窟或高悬在石壁上或盘踞在红砂岩上或掩映在泾河川石岩下,时隐时现,或断或连,或群居或散居,累计一百余里,在泾河两岸崖壁上呈“非”字形分布,被学术界称为“百里石窟长廊”。

这一长廊中存留的石窟、窟龛的起源,是与“丝绸之路”的开通相缘相伴的。可以推测,佛教与佛文化东入中华西域是缘于丝绸之路的通关,因为今天泾川境内即泾河流域就是“丝绸古道之咽喉”,也是丝绸之路东段最主要和最繁华的地区。

据2020年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数据显示,长廊现存13处石窟(群),窟龛360个,主要以王母宫石窟群、南石窟寺石窟群、罗汉洞石窟群、丈八寺石窟群、凤凰沟石窟群、南石崖石窟群等为主。其中始凿于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的王母宫石窟和始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汉洞石窟、丈八寺石窟、蒋家坪石窟群、韩家沟石窟、千佛崖石窟、太山寺石窟等6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洞石窟外景
罗汉洞石窟10号窟内景照

“百里石窟长廊”主要开凿于北魏年间,后世多有新开洞窟并持续修复,因其石窟多开凿于泾河两岸的红砂岩壁上,质地相对松软,风化、毁坏严重,现存有造像450余尊,壁画总面积合计470多平方米。

如今,大部分石窟中造像虽已残缺不全,彩绘、壁画斑斑驳驳,但它们的存在说明佛教、佛教文化在泾川地域起始早、影响久远。

西出泾川县城,在泾河汭水交汇处,有一座挺拔苍翠之山——回山,因其山上建有西王母祖庙王母宫,其山脚下的石窟被称为王母宫石窟,也称“千佛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是一座中心塔柱式佛教石窟。

王母宫石窟窟表

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略呈长方形,形若“凹”,高12米,宽12.6米,深8米。窟内造像分三层,中间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多为北魏作品;中心塔柱是王母宫石窟遗存的精华,宽7米,深7.6米,分两层,四面造像,由八角柱分隔;龛内为圆拱形,内塑主像组合以一佛二菩萨、释迦多宝对坐为主,现存石造像200多尊,龛外浮雕有大量的佛传、本生故事。

王母宫石窟

这处佛窟设计宏大,造像生动严谨、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艺术创造才华,是珍贵的佛教文化遗存。窟外为清代重修的依山楼阁,与洞窟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巧夺天工。苍松翠柏掩映,蔚为壮观。

在泾川泾河北岸,城关镇蒋家村境内北山有一处闻名全国的石窟寺——南石窟寺。因其与庆阳的北石窟属同年开凿,且艺术风格相同,并称陇上姊妹窟,有着“陇上石窟双明珠”之称。

北魏永平三年,泾州刺史奚康生“信向佛道,数舍其居,以立寺塔”,开工督建南石窟寺。

南石窟开凿于白垩纪沉积红砂岩上,坐北向南,现存5个洞窟,1号东大窟和4号西小窟仅存造像,窟门两侧分别开凿有长方形神龛,龛内雕有掌管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东大窟西面的护法神龛对联为“洞府无言传妙义,刚直随在护慈心”,楣批为“锁住白云”。

1号东大窟窟顶为覆斗形,下为长方形,窟高11米,宽18米,深13米,方形窟门,前壁门顶上开有方形明窗,窟内正壁及左右壁台基上有高7米的七尊立佛,七佛右手上举,左手下垂,头饰螺髻,高鼻大耳,面部丰满,长衣垂膝,神态庄严安详,严峻豪迈中笑容微露,和蔼可亲而又凛然不可侵犯;每尊立佛两侧均有2尊胁侍菩萨,共14尊,高约3.5米,胁侍菩萨宝冠长裙,体形修长略曲,俊美婀娜,与佛的庄重威严恰成鲜明比照。前壁门两侧各有1尊弥勒菩萨,高5米,神情安详庄重。

窟顶残存“夜半逾城”“宫中游戏”“舍身饲虎”等佛传故事浮雕。其雕刻刀法纯熟精致,线条流畅生动,画面妙趣横生,这些遗存是北魏石刻艺术的精品,展示了一千五百多年前能工巧匠们的高超技艺。

4号窟为中型方窟,两侧分排雕有16尊罗汉、8尊菩萨、6尊力士,正中为3尊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窟内还存有几个唐代小龛,石质皆已风化,造像剥蚀不清,可惜当初风采已为多次泥塑彩绘遮掩。

现存的《南石窟寺之碑》为开窟之遗物,碑额阳文隶书,笔法朴茂,为宝贵的书法精品。从南石窟碑文看,当年不只开凿了洞窟,还建起了香火旺盛的寺院。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年的禅房、围墙早已颓败在荒烟蔓草中。今已修建起古色古香的山门和别具寺院风格的亭榭廊房,让这一丝路明珠重放异彩。

长廊区域内存留的石窟,对研究历代石窟营造方式和石窟形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历史价值、学术价值。

位于“百里石窟长廊”沿线的大云寺景区,雄踞城北共池村,与天下王母第一宫遥遥相望,临泾河依虎山。这里从1964年到2013年的49年间,大云寺遗址、北周宝宁遗址、宋龙兴寺遗址先后三次出土佛教圣物——佛舍利,曾出土五套重函(金棺、银椁、铜匣、琉璃瓶、石函)、舍利塔基以及精美的佛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累计近300件珍贵文物。其宏大的规模、独特的风格,尽显大唐时期的佛教文化的风韵,让世人感受浩瀚历史的沧海桑田。

泾川县博物馆馆长陈景强介绍说:“据考,泾川县玉都镇出土的十六国时期‘鎏金华盖铜佛坐像’是泾川佛教传播的最早见证;北朝时期众多石窟寺的开凿见证了泾川佛教的兴盛;隋唐至宋舍利文化在泾川熠熠生辉,‘三出舍利’的盛景蜚声海内外;元明时期,多座皇家敕赐寺院的出现再次说明了泾川佛教与佛文化的兴盛。”

泾川“泾川百里石窟长廊”的存留,说明泾河沿岸及泾川是佛教、佛文化颇为盛行和丰厚的地域。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蕴含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它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在陇东地区的重要遗存,规模宏大,体系相对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它以禅修窟为主,堪称最原生态的佛教石窟,也是古丝绸之路上一处规模宏大的崖壁道场和禅修中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力见证,集中展现了泾川佛教从北魏到民国的延续更替,也折射出中国佛教在丝绸之路千余年中的兴衰景象;既是泾川佛教发展和兴盛的‘活地标’,也是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泾川“百里石窟长廊”发现者、研究者张怀群先生认为。



来源:泾川融媒
编辑:秦大川
审核:侯赟
投稿邮箱:jcxwxzx@163.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信息





新泾川
平台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宗旨,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