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五年丨成长路上,我们□□□□

文摘   2024-11-25 08:49   河南  

我的这五年

当治黄“老兵”遇上业务“小白”,
故事该如何展开?


“多面”师徒 同心同向


2017年,山东农业大学测量专业的丛葳来到历城河务局遥墙管理段工作,正愁如何将所学专业运用到治黄业务中。碰巧,投身治黄十余年的“老兵”宫亮正在段里专心准备黄委河道修防工职业技能竞赛。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
熟悉治黄业务的宫亮主动当起了师傅,手把手教丛葳学习工程巡查、根石探摸、水位观测等“老把式”;丛葳则将更专业、系统的测量知识分享给宫亮。两师徒教学相长,默默积蓄、展露着治黄的“多面”力量。
2021年,黄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峻秋汛,历城河务局下达了对工程进行抛石预加固的指令。作为防汛抢险专家,宫亮主动担负起加固负责人一职。作为青年抢险队员,丛葳也义不容辞地赶赴一线。两人裹着笨重的军大衣,穿梭在秋风萧瑟的夜幕中,清点石料、组织机械……师徒坚守坝头十余个昼夜,终于顺利完成任务,守住一方平安。
来不及卸下防御洪水的疲惫,师徒二人又迎来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骚沟控导改建加固工程上马。工期紧、战线长、工程量大。作为工区负责人,宫亮带头冲在施工一线,脸上一抹土、身上布满沙;丛葳也成长为施工技术负责人,在施工现场扛着GPS测量仪来回穿梭。
除了是安全守护者和工程建设者,师徒俩还是出名的创新达人,研发的黄河工程防汛抢险微型教具和新型黄河埽工家伙桩模具等成果,多次斩获山东黄河科技进步奖和火花奖。
“多面,代表无限可能。我们将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广阔的治黄事业中,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无限可能。”这是师徒二人的朴素愿景,也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滔滔不竭 亦师亦友


几乎每年,都会有治黄“小白”来到苏波负责的邹平河务局码头管理段锻炼。“他可是山东省防汛抢险指挥专家、20多年的‘老黄河’了!但是对待新人一点‘架子’没有,我们都叫他‘苏哥’。”“弟弟们”笑言。
一年又一年,苏波带着一位又一位治黄新人奔赴河堤坝头,讲解工程概况、防汛防凌、工程建设等知识。在他的讲解中,复杂知识生动了、通俗了;在他的行动中,治黄精神具体了、形象了。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党传焱刚入职时,为了尽快熟悉治黄知识,在苏波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黄河防汛知识竞赛,决心以赛促学。师徒二人一起踏上了枯燥却充实的备考之路。他把抢险知识融入案例中生动诠释,在工程巡查时将管理知识有效输出。那段时间,深夜的码头管理段办公室总是灯火通明,时不时能听到二人围绕题目的争论交锋。共同努力之下,党传焱以滨州河务局比赛第一的佳绩,带队冲进了山东河务局的竞赛。
党传焱说:“我最难忘的是备考那段时间,苏哥白天在外巡查工程,晚上就在办公室陪我学习理论知识。有一天晚上,我们复习完他出门回家,月光映着他已经发白的鬓角,那一瞬间我觉得,遇到苏哥是我的幸运,对苏哥我只有感谢。”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大河上下,正是无数像苏波一样的“老大哥”奋力托举,一层又一层的“后浪”才能勇立潮头。




成长路上 指路明灯


2023年10月,怀揣着对未知工作的憧憬和对黄河的敬畏,年轻的李岳洋来到黄委河湖建安中心,成为水利监督与稽察队伍的一员。
“马上就蒙圈了。”面对新的环境和业务要求,李岳洋手足无措。彼时的她对水利工程的认识还局限在书本上,对黄河工程接触很少。海量的名词、信息扑面而来,李岳洋焦灼又忐忑,害怕因为自己影响了工作进度。
印象最深的是2024年年初,有一项数据分析工作需要统计几万条的监督检查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其中涉及水库、水闸、堤防、淤地坝等各种工程,需要找到它们准确的地理坐标。“我本身就是个‘小白’,当时就觉得眼前一黑。”李岳洋回忆,那段时间她简直做梦都在想怎么找地理坐标,今天怎么干、明天怎么办……就在这时,水利监督与稽察处副处长袁占军察觉到她的不安,一点一点耐心指导如何区分黄河流经的省、市、县,怎么用坐标系统查找工程具体所在位置。“真的就像突然出现了一盏灯,我终于有了方向了。”李岳洋说。
从懵懂到独立,从忐忑到从容,李岳洋前行的每一步,都有袁占军这盏“明灯”在前方指引;从业务知识到文化修养,从解决问题到独立思考,也正是袁占军这个榜样在率先垂范。
李岳洋决心,也要努力像袁占军一样,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项伟大事业中,点亮自己,发光发热。




“量身定制” 接力前行


初见时,李登斌已是全国水利行业和黄委水文勘测工首席技师,而张凯、宝福豪还只是刚刚开启水文事业新航程的“小白”。面对两位徒弟的满满憧憬和迷茫困惑,李登斌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培养计划和发展方向。
从普通职工到站长助理,再一步步成长为站长,张凯的每一步都少不了来自李登斌的严厉教导和悉心帮助。“工作中经常碰到难题和瓶颈,但是师父说要打开思路、开动脑筋,要从细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实处发力。有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个点子,师父总是能支持我帮助我去实现。”张凯感慨。他们创新采用无人机进行水文缆道垂度测量,进一步拓展了无人机在水文领域内的应用;改造第一代ADCP水文桥测车,两人便可轻松完成测验工作,大大提高了测验效率……一项项“小”发明,实现了“大”应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师徒俩“步步生花”。
顺应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浪潮,李登斌先后开展GPS、电波流速仪、电子水准仪等培训,宝福豪在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潜力逐渐显现。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宝福豪作为“无人机飞手”紧急驰援河北。出发前李登斌多次嘱托:“首先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其次保证仪器设备安全,才能确保应急测验工作圆满完成。”当无人机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遥控器屏幕上淹没的房屋、冲垮的围墙、消失的农田直击眼帘。宝福豪顾不上湿润的眼角,从容地观察水情、遥控起飞、精细测验、安全降落……行云流水地操作,一组组数据精准测得。“我很荣幸能够作为一名水文应急测验队员为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临行前师傅的嘱托,我都做到了。”宝福豪很骄傲。
未来,张凯和宝福豪也会接过李登斌的“接力棒”,在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征程持续传递。





以我来时路,赠你沿途灯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伴一程

和睦共进,教学相长
初心不忘,匠心不灭

感悟、感动
感召、感谢



THE END

策划丨黄委办公室
内容丨郭旭帆 仝瑶
设计丨郭瑞琳
审核丨项晓光
出品丨黄河报·黄河网融媒工作室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权威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