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黄石】小时候,我们在铁山过年
时事
2025-01-25 22:01
湖北
故乡的年味,是岁月深处的一坛佳酿,在时光的沉淀下愈发醇厚,每当春节临近,那股熟悉的味道便会牵引着我的思绪,飘回到铁山的往昔。小时候,春节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期待的归乡之旅。彼时交通不便,从黄石到铁山,短短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却要依靠那辆破旧的六路车,晃晃悠悠地行驶两小多时。六路车是我们通往团圆的“时光隧道”,春节前夕,车厢里总是拥挤不堪,人们肩并着肩,背靠着背,仿佛罐头中的沙丁鱼。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棉衣的厚重、食物的香气、冬日的寒意,交织成独特的记忆。为了一个座位,偶尔会有言语的碰撞,但很快就被归心似箭的急切所消融。车子在坑洼的道路上颠簸,“咯吱咯吱”的声响似一位老者的叹息,可即便如此,我们的心早已飞向铁山那温暖的家。铁山,是姥姥姥爷扎根半生的地方。他们从遥远的东北辽宁丹东而来,在我未出生时,便在此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姥爷在106地质队,常常深入荒僻的山区进行勘探。他背着沉重的设备,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饿了就着寒风啃一口干硬的馒头,渴了便掬一捧山间的清泉。艰苦的环境未曾让他退缩,乐观与坚韧是他的勋章。姥姥是铁山小学的音乐老师,站在讲台上的她,宛如音乐精灵,灵动的音符从她的指尖与歌喉中流淌而出,如潺潺溪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走进姥姥家古朴的平房。冬日暖阳倾洒,为青瓦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院子里,姥姥养的鸡欢快地踱步、觅食,“咯咯哒”的叫声似欢快的音符,奏响生活的乐章。姥爷种下的花草似沉睡的精灵,等待着春日的唤醒。家中没有独立卫生间,需前往不远处的公厕,可那时的我从未觉得不便,反而觉得这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满是烟火气。姥姥家的年味,在年饭的筹备中悄然弥散。妈妈作为长女,过年时总是忙碌于厨房与厅堂之间。姥姥更是提前就开始准备,她那布满老茧却灵巧的双手,精心挑选颗粒饱满的红豆,浸泡、煮熟、碾碎,加入糖和猪油,耐心翻炒。翻炒时,她的眼神专注,似在雕琢一件艺术品,豆香与甜香四溢,馋得我不住咽口水。姥姥包的包子,白白胖胖,如一个个可爱的福娃。灌制香肠时,姥姥和妈妈默契配合,选肉、切块、调味、搅拌,再用漏斗将肉馅灌入肠衣。那一串串香肠挂在院中,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微风拂过,咸香扑鼻。年三十,一大家子齐聚一堂。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亲人们的谈笑声,交织成欢快的序曲。小孩们在院子里嬉戏,不时望向厨房,那是对美食的渴望,也是对团圆的期待。丰盛的年饭摆满了餐桌,每一道菜都是亲情的凝聚,是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大家举杯欢庆,笑容在脸上绽放,温暖在心中流淌。我看向姥姥姥爷,他们脸上的皱纹里,满是岁月的沉淀与此刻的满足。除了年饭,去鹿獐山玩耍也是我们过年的一大乐事。过年时,山上热闹非凡。我们和表兄弟们手拉手,如欢快的小鹿向山上奔去。一路上,冬日的山林虽少了些葱郁,却多了份静谧与旷达。我们一边走,一边收集着路边的枯枝,幻想着晚上围着火堆嬉戏的场景。遇到漂亮的石头,大家会兴奋地比试着谁的更独特;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零食,你一口我一口,分享着甜蜜。偶尔放一串鞭炮,清脆的声响在山林间回荡,惊起一群飞鸟,也唤醒了沉睡的年味。过年期间,邻里间相互串门拜年。一句“新年好”,传递着温暖与祝福。大人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生活的点滴,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小孩们则拿着红包,满心欢喜地聚在一起,炫耀着自己的收获。那浓浓的人情味儿,让铁山的冬日也变得格外温暖。如今,时代飞速发展,铁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六路车也不再破旧,公共设施日益完善。然而,春节的氛围却似乎淡了许多。城市里,烟花爆竹的燃放受到限制,少了那震耳欲聋的声响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拜年更多地变成了线上的问候,少了那份面对面的亲切与热情。超市里的年货琳琅满目,却总觉得少了姥姥亲手做的豆沙包和香肠的味道。但回忆里的年味,永远不会消散。它是亲情的温度,是故乡的眷恋,是童年的纯真,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记忆密码。即便时光流转,物是人非,那份年味依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心怀希望,勇敢追寻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作者:冯踏
主播:陈靖宇
录制:曹洋博
投稿内容:原创作品,以散文、随笔为主,800-2000字,讲述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投稿格式: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姓名+联系方式+文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