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甜!黄石这个水果有尖板眼

时事   2025-01-28 11:44   湖北  




“我手边的这个是‘明星’,那个叫‘珠宝’,前面那两株分别是‘莱格西’和‘奥尼尔’……”24日,在大冶市林丰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的蓝莓生态园里,负责人刘汉林、刘冬梅兄妹在田野间穿梭。在记者面前,两人如数家珍般喊出了一株又一株蓝莓果的名字。


蓝莓生态园地处大冶市金牛镇下边村。2013年,刘家兄妹从当地流转土地,创办了蓝莓种植基地。


“作为本地人,总要为家乡干点事儿!”为了建好蓝莓生态园,刘汉林、刘冬梅陆续停掉了在外的生意,一心扑在园区的经营管理上。


这一干就是12年。“在创业之初,我们从外地引进了10多个蓝莓品种,在种植上‘摸着石头过河’。”在刘汉林眼里,蓝莓生态园里的每一株果苗都是兄妹俩的“孩子”,需要他们精心呵护。


然而,“孩子”不好带。在种植的过程中,刘汉林发现,有的品种长起来枝繁叶茂,但成熟时间晚、口感差;有的品种口感好,但果树要么产量低,要么很难存活。



对果品质量的高要求,倒逼着果园栽培技术提升。“影响蓝莓品质的关键种植要素有两个,一是肥,二是水。”针对两大要素,刘家兄妹开发出一套全自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点一点操作系统,我就能知道果子长得好不好。”刘冬梅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向记者讲解着系统使用方法。在这套智慧农业系统里,她能在线上完成土壤肥力检测、精准灌溉等工作。


精准培育使得蓝莓枝养分吸收更均衡,每个花苞上可结出5至10颗鲜果,颗粒大小可达20毫米以上,甜度更高。现如今,蓝莓生态园里的蓝莓种植面积达600多亩,育有果树20余万棵,年产量约60万斤。


去年,刘冬梅带着蓝莓果参加在浙江义乌举行的中国森林食品博览会,果子品质与口感受到了评委和消费者一致认可,夺得了金奖。



生态园的发展,还拓宽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之路。采访当天,记者与前来领工资的66岁金牛镇胡铁村村民胡世汗相遇。


“这是工钱,您数数。”从刘冬梅手中接过钞票,胡世汗乐得合不拢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胡世汗的家离蓝莓园约八里路,徒步上班仅需半个多小时。两年前,他到园区务工,负责果树剪枝、除草、采摘等养护工作。


“这里工作离家近,时间也自由,一天打零工能拿80多块。”去年,胡世汗领了8000多元工资。“加上我媳妇在村里做护工赚的工资,我们俩日常开支完全够用。”


据统计,2024年,蓝莓生态园吸引了附近4个村村民前来务工,支付薪资达200多万元,成了就业“香饽饽”。



随着对种植技术不断摸索,蓝莓生态园种植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蓝莓是夏季的水果,但是我们能让消费者在开春时吃到黄石本地产的蓝莓。”刘汉林介绍,去年9月,园区里修建了3座温室大棚,每座大棚占地30亩。在智慧农业系统监控下,大棚里生长出的蓝莓果无论在甜度、口感和个头上与室外生长的果子无异。


记者走进蓝莓大棚,半人多高的蓝莓果树上已开出了一朵朵雪白的蓝莓花。等花落了,树枝上就会长出青色的果实。果实会由青变红,再由红变紫,直至成熟落地。


“哥,你看这颗果子熟透了!”在大棚里,刘冬梅在一棵果树上发现了一粒已经成熟的蓝莓果。果子指甲盖大小,紫色的外皮上裹着白霜。她小心地摘下来,然后送进了刘汉林的嘴里。


“甜!”刘汉林咀嚼着,品味着蓝莓果的味道。在兄妹俩眼中,冬日的大棚里已经孕育出了新的希望。



责编:龙   凤
校对:陈   刚
审核:刘媛媛
终审:石教灯
监制:鲍俊辉
来源:黄石日报
发布:黄石日报融媒体中心
出品:黄石日报社

黄石日报
记录黄石,讴歌时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