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2024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⑧||陇东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创新防灾,守护传统窑洞之美”实践队

文摘   2024-07-26 19:37   甘肃  


陇东学院大学生志愿者



“创新防灾,守护传统窑洞之美”实践队




第二站--董志镇寺里田村郭家大院

 
 

01

活动背景

 

陇东地区窑洞的建筑形式有明庄窑、箍窑、地坑院窑等。为了看到保护最完整、最完善的地坑院,7月19号,在祁菁、吕秉泽老师的带领下,“创新防灾,守护传统窑洞之美”实践队来到了董志镇寺里田村的郭家大院,采访了西峰区文化馆前馆长郭凤福。

 

02

活动介绍

 

在郭馆长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最典型的地坑院窑洞——郭家大院。该地坑院占地400多平方米,共有13孔窑洞,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最近一次修缮是2019年。经郭馆长介绍,从地坑院窑洞的建筑造型上看,是地穴与窑洞结合,是平原地区区域环境所限的一种创造,该地坑院的一边崖面中间挖一个斜洞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通道,塬面出口处修一门楼即大门。此外郭馆长重点介绍了院中的一口古井,不仅可以通过古井与侧面窑洞的距离来判断窑洞的修葺次数,同时古井也见证了郭家大院的历史。


03

采访郭馆长

 

实践队员对郭馆长进行了采访,询问该地区选择修葺地坑院此类窑洞类型的原因。郭馆长告诉实践队员,黄土大塬土质松软,利于挖掘,这是地坑院挖掘的天然有利条件,在对居住环境需求简单的古代,地坑院挖筑省力、省工,无疑是生产方式落后年代的最佳选择。其次,在古代兵荒马乱的年代,地坑院具有隐蔽保护的作用,在距离较远时,不易被土匪或异族侵扰者发现。

此外郭馆长还告诫实践队员,地坑院窑洞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和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从农耕文明逐步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印记,是人们的精神依托和深埋在心里的乡愁记忆。窑洞文化是陇东文化的“根”,我们地区的历史文化都由它而来,要留住这份乡愁记忆,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郭馆长希望我们年轻人能挑起保护非遗的历史重担,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END

供稿:魏振鹏
编辑:李元华
责编:祁   菁
审核:闫铁成
总审:刘崇辉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查成绩、查课表等功能,发布各种我院最新信息,展示我院校园生活,服务广大师生校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