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5年定点帮扶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至今,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用九年时光,抓产业、强文旅、促人和,绘就布朗山乡好“丰”景。』
自2015年定点帮扶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至今,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用九年时光,抓产业、强文旅、促人和,绘就布朗山乡好“丰”景。图为:尖山村甘蔗种植基地一角(施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秋分时节,走进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小龙潭自然村,甘蔗绿满山,一排排甘蔗茎节挺拔,翠绿的甘蔗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奏响丰收的乐章。“甘蔗丰收日子甜。”据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学江介绍,村里已与云南农垦糖业集团签订收购合同、并与福建客商签订糖厂建设协议,今年种下的800亩甘蔗销路不愁,未来还将逐步扩种。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尖山村逐步形成了“两叶一糖”(烟叶、茶叶、甘蔗)为主导,蔬菜、玉米、水果、牛蛙等为支撑的产业格局,村集体经济也从2022年的10万元一举逼近100万元。“我们村产业发展和合作社经营有‘军师’,他给我们带来了产品营销和企业管理理念。”问及带动村集体经济高速发展的秘籍,戴学江对刘剑锋为村里带来的改变赞不绝口。戴学江所说的“军师”,是云南中烟云南中烟驻施甸县驻村工作组组长刘剑锋。“有品无牌,是尖山村产业发展的最大堵点。”在刘剑锋看来,由于品牌建设力度不足,导致尖山村的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针对产业实际,刘剑锋和尖山村两委明确了“强化农产品源头提质,发展精品农业;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畅通流通渠道;做活三产,融合发展谋突破。”的发展思路。“打得一拳开,引得百花来。”戴学江表示,在云南中烟帮扶下,群众发展产业的思路得以拓宽、目光更加长远,随着电商销售、“旱田改水田”、手工红糖厂等项目的落地见效,尖山群众走出一条特色产业的致富路。山高、坡陡、温差大,木老元乡农业规模化发展基础薄弱。“小特精模式是木老元产业破题的关键。”据云南中烟驻施甸县驻村工作组副组长龚苏华介绍,2000多米的海拔差,造就了木老元“热、温、寒”的立体型气候,为差异化、特色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通过云南中烟的多年帮扶和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热区果蔬、温区禽蛋、冷区牛羊”的产业格局已在木老元落地见效。富硒沃柑、四季豆、肉牛、生态羊,已经成为木老元的致富产业。图为:木老元村村貌(云南中烟供图)
四大山,因巍然耸立的四座大山并排相衬而得名,最高海拔2892米,是施甸县山峰之最。在四大山脚下有着片片草场,呈现出一道道靓丽的自然风光。不过,曾经的四大山,仅有游客两两,面临着本地农产品难以输出,外地产品及游客难以引进的现实难题。2022年,为破解本地农产品难以输出,外地产品及游客难以引进的现实难题,云南中烟与施甸县各级部门以“守护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为引领,筹建了一条集布朗民俗文化、农特产品和山寨美食为一体“草皮街”。日出云海、远眺群山、近看村落、唱歌打跳、逛吃逛吃。“草皮街”带火了布朗山乡“周末经济”,也带动了布朗山的乡村旅游热。在布朗山乡村容村貌整治过程中,驻村队员与木老元、摆榔两乡干部群众一道,注重布朗风情的保护与发展,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布朗山乡文化特色,“一村一景”已成现实。哈寨这座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一跃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国家1A级旅游景区。目前,哈寨村已打造一条“看日出、观云海、游古村、品美食、打跳娱乐”的沉浸式乡村旅游线路。“打好一点,带动一片,连成一线。”木老元乡党委书记王施赢介绍,木老元乡已构建起以哈寨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环线,规划了徒步越野、草甸露营、民俗体验、秘境探险等旅游业态,文旅产业“蓄势待发”。在摆榔乡大中村新海家庭农场,山谷密林中深藏一座座鸡舍,90后布朗族返乡创业青年张海彪正在给鸡群添加饲料,他敲敲饲料桶,鸡群从密林中追逐而出。依托“家庭农场”,张海彪还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引导群众经营民宿,开展研学活动。学生、家长可在地里摘菜、草场喂兔子,到林下拾鸡蛋,也可以到农户家自己动手做一餐农家美食。在摆榔乡金布朗风情小镇,禄月食馆的鸡枞宴小有名气。每年的7月至10月,吸引了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游客慕名前来解锁鸡枞的花式吃法,油鸡枞和油菌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如今的木老元、摆榔两乡,一路风景,一路美食,文旅焕发新姿。“吾巴拓”是布朗语,意为我高兴、幸福了。2017年,木老元乡周边群众搬迁至集镇安置点——“吾巴拓”,开启了幸福新生活。走进吾巴拓,一排排整齐统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安居房,统一规划样式的新农村映入眼帘。群众的幸福生活需要安居乐业的硬核支持,更需要为民解忧的柔性服务。“土地归属争议、生猪触电、养殖户污水外溢……驻村的2年,李灿帮助群众解决数十余起纠纷,其中近10起是10年以上历史遗留问题。”木老元乡木老元村党总支书记李有贵对刚驻村届满离任的云南中烟大理卷烟厂法律事务科干部李灿赞不绝口。“马修,既修工具,也修感情。”木老元乡木老元村村委委员李佳朋介绍,云南中烟驻木老元社区工作队队员马修农具修理是把好手,对于协调邻里纠纷、夫妻感情也是“行家”。“村里事,千头万绪。”李有贵介绍,白天,驻村队员帮外出打工群众喂猪、接孩子,下地干活,帮村民疏通水渠,骑着摩托送鸡蛋……晚上,村民劳作回家,他们挨家走访,围桌夜话,听群众心声,帮群众解忧。在木老元乡,云南中烟驻村工作队与乡党委、村两委把脉产业实际,做调研、写材料、报项目、作总结……共同谋划“巩固一产发展基础、打破二产零增长的困局、突破三产制约因素”的发展路径。“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好呢?”龚苏华认为,以民主管理为“钥匙”,驻村工作队在山区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保持一致的步调和目标。“好得很,好得很,他们都是我们的村里人。”走进布朗山乡各个村寨,谈起云南中烟驻村队员,村民都竖起大拇指。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当成大事放在心上,群众也会把驻村队员记在心里。9年来,云南中烟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扶持,23位驻村队员“住”在村里,也用真心“助”在群众心里。“如今的布朗山乡,‘吾巴拓’的美好愿望已经成为现实。”木老元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加斌表示,在布朗山乡振兴的征程上,我们已经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布朗山乡好“丰”景的振兴画卷已经徐徐展开。(杨何白雪、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