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文化、工匠精神与儒家心法

楼市   2023-07-11 09:58   山东  

编者按《鲁班文化、工匠精神与儒家心法》,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曲阜鲁班研究会会长杨朝615中国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挥毫题名的曲阜鲁班故里园18届中国曲阜鲁班文化节“优秀传统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高端论坛上的主旨演讲题目。杨朝会长作为这次“优秀传统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高端论坛演讲环节的主持者,在对全国著名专家演讲嘉宾内容进行精彩点评后,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各位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的主演讲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论鲁班工匠精神》到《践行工匠精神,做新时代鲁班传人》,到《切实建立弘扬“鲁班工匠精神”长效机制》,再到《鲁班文化、工匠精神与儒家心法》。坚定历史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史书铁证科学证了鲁班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一体性,鲁班文化、工匠精神与儒家心法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工圣鲁班为杰出代表的中华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塑造了爱国敬业,诚信修身,精求精,自主创新,追求卓越,造福人民的中国鲁班工匠精神

值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并发表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十周、工圣鲁班诞辰2530之际举办的这次“优秀传统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高端论坛,中共曲阜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在市委党校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市政协原党组成员、曲阜鲁班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孔庆国主持下,市委书记李丽和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秋利先后在论坛上致辞,并率领市长崔加清、市委副书记王庆明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芳市委理论中心组全体成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嘉宾和班门传人等一起聆听,办成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报告会。此次高端论坛必将进一步促进《依托鲁班文化、打造弘扬工匠精神国家基地》《关于将鲁班祖庙宅和曲阜鲁班故里园列入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议》《建议深入开展鲁班文化研究,为“鲁班工坊”提供学术支撑》等全国政协提案、全国人大代表建在班门圣地曲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将进一步促进山东省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非遗曲阜“鲁班传说”的活态传承和鲁班祖庙宅、鲁班故里园的系统性保护。现将《鲁班文化、工匠精神与儒家心法》论文刊发如下,以飨会员网友读者。

鲁班文化、工匠精神与儒家心法

杨朝明

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个《关于依托鲁班文化,打造弘扬工匠精神国家基地的提案》。鲁班文化和工匠精神,他们之间自然有内在的关联,鲁班被誉为“工圣”或“巧圣”,在他身上体现了这个很多了不起的精神,比如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比如精益求精、为民造福的精神等,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我们今天把鲁班文化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思考,是非常合理的。我研究不精,但是学习鲁班起步比较早,因为我一直在曲阜学习鲁国历史,学习孔子儒学,研究传统文化,也与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的同仁一起思考鲁班文化。根据今天会议的主题,我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鲁班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一体性

大家知道,孔子文化的母体是鲁国文化。我们今天脚下这片土地在两周时期属于鲁国,鲁国有一个名人鲁班。才开始研究鲁国时,曾经跟我老师、师兄们一起写过一本书叫《鲁国史》,后来我个人也出版了一本书叫《鲁文化史》。在我心中,鲁班当然是鲁国的鲁班,后来竟然听说鲁班是其他地方的人,我感到愕然,很想不通咋回事。作为鲁班文化研究者,我知道鲁班名字也叫公输班,那时名字称“公”的“公子”“公孙”,一般都是国君的后代,我原来理解公输班(即鲁班)应该是鲁国的公子,或者他属于鲁国的公族。 

在曲阜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出版的几部书中,我就谈到了鲁班和鲁文化的关系,我谈的比较多的还是鲁班属于鲁国公族的问题。鲁国公族同姓中有以“公”称氏者,如公仪、公鸟、公若等等。例如,从郑玄注《礼记》到元朝陈澔《礼记集记》,都以公仪为鲁国公族同姓。公输氏中有“公”,与鲁国公族中“同称公”者应该相同。《礼记·檀弓下》有季康子葬母的有关记载,我们完全可以确认公输般和公输若为同族。那时,季康子作为鲁国三桓之首、世家大族,其母葬一定由鲁国公族操持,不仅公输若、公输般,就连批评公输般的公肩假也应该属于鲁国公族。既然是生活在春秋末年的鲁公后裔,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鲁班迁徙外地之前,我们只能认定鲁班故里在鲁都,即现在的曲阜。我们在《工圣鲁班》一书中明确说:东汉经学家赵岐在《孟子》注中说鲁班“或以为鲁昭公之子”,即有种说法认为鲁班是鲁昭公之子,当时我们就认为这一说法不确切,但是这也提供了当时人认为鲁班和鲁国公族有血缘联系的信息。《山东通志》明确说鲁班为“鲁公族”,该书《方技志》中有记载:“公输子,鲁公族,名班,或作般。季氏之母死,将敛,般请以机封。”《山东通志》虽然是后出的方志材料,但是可以与前面所引的文献相互印证。

没想到的是,后来竟然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可靠的明确证据,《鲁国春秋》主编杨义堂在鲁国旧地山东汶上发现了光绪年间一本“谱志”,这本谱志就是《姬氏志》。大家知道,姬姓是鲁国的国姓,周代王族就是姬姓,像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而周公的封国就是鲁国。所以新发现的这本姬姓谱志,我反复思考的,是他作为姬姓不是其他的姓氏。因为是鲁国的姬姓,这个姓氏在中国可以说是真正的大贵族、大家族。今天看来,除了孔、颜、曾、孟,姬姓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家族。现在的周公庙,周公后代祭祀的时候,就是姬姓、东野姓、周姓,所以,姬姓、东野姓的志书,其中记述他们的传承统绪,里边的资料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就是在这本志书里,忽然发现鲁班(公输子)是鲁穆公的第二个儿子。我本人是学习历史文献学的,历史文献最重要的有一个史料的可靠性问题。《姬氏志》让人恍然大悟,许多有关鲁班里籍问题的争论都可以焕然冰释。凭我自己的直觉,感到这条材料彰显了这本志书的重要价值。这么一个家族谱系的记载,它绝对不是胡来的。

鲁班所在的鲁国,其地域文化非常特殊。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孔子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周公。《论语》记载说,孔子晚年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认为自己衰老的不得了了,因为好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了。没有梦见周公就觉得自己衰老了,说明周公是孔子心目中魂牵梦绕的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崇拜周公?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如果大家去曲阜周公庙,周公庙前面的第一道牌坊,东坊额刻“经天纬地”,西坊额刻“制礼作乐”。制礼作乐,经天纬地,孔子所处的时代,恰逢是礼坏乐崩,天下无道。所以,孔子实际上是想要恢复周公所确定的礼乐文明,想要进行修复重整、弘扬光大,这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周公制礼作乐”,这句话意涵丰富不可等闲视之,周公制礼作乐可不是凭空制定的。这就像《论语》里所说的“周鉴于二代”,什么意思呢?周礼是损益夏朝、商朝而来,所以周公身上承载的是三代的文明,孔子继承的是周公身上承载的三代文明,儒家文化就是中华礼乐文明的底色。

在周公的封国鲁国,手工工艺发达,因此才出现了鲁班这样的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都知道,鲁班多才多艺,他创制的器具“机巧备至”。许多典籍说到“公输子之巧”,说明他那时已经名扬天下,可以肯定,他一定生活在一个手工技艺非常发达的国度。无论传世文献还是考古资料,都显示鲁国正是这样的邦国。据记载,鲁成公时,楚人伐鲁,为平息事端,鲁国一次贿赂楚国木工、女缝工、布帛工各百人。鲁人有精良的丝织技术,“鲁缟”纤细轻薄,受到广泛赞誉。在对鲁国故城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冶铜、冶铁、制骨和制陶等手工业作坊九处,说明鲁城内确有不少的手工业者聚集。鲁国手工工艺水平之高、手工业人数之众、技艺影响之大可见一斑。鲁国这一传统滋养了鲁班,他是鲁国手工技艺高超的指导者、管理者,是鲁国的“匠师”,是技艺技能方面的佼佼者。

在鲁国这么一个特定的区域里,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有以鲁班为代表的工匠文化,二者浑然天成、有机交融的这种关系,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很多人似乎已经接受了儒学与科技二分说,正如以前曾经有人讨论过什么所谓“中国无缘诺贝尔奖儒学该负多少责任”那样。我们认为,鲁班工圣文化与孔子儒家文化融为一体的事实,它有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就是儒家文化和工匠文化它是一体的,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这种一体性昭示的是它们内在的关联。我们可以重新思考所谓德和艺之间的关系。《礼记》讲“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有人据而认为儒家重视道德,轻视技艺。其实我觉得恰好不是如此,“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所讲的,重点在于德与艺的先后关系而不是轻重关系。在我们的历史典籍里,记载当然各有侧重。我本人曾经用心学习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校补《九家旧晋书辑本》,旧晋书之后又有新晋书,唐代官修晋书的时候,前面至少有18家晋书,前面18家晋书里记载了像科技、医药这样的重要人物,但是到了唐朝所修的《晋书》里,这些人的传记就没有了。当时在写文章的时候,我说正史里边有轻视技艺、轻视科技的倾向。但细细想来,这里轻视和不轻视似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特别重视德性。没有了德性,科技就是去了方向。试想,如果失去了伦理的规范,片面的所谓科技进步将意味着什么?这就像走路一样,我们要走路,首先要明白走哪条路。有人给人们指出了路,铺好了路,我们沿着这条平坦的路往前走,顺利到达应该的去处,那么,在记功的时候,是铺路的人重要,还是走路的人重要?

我们认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强调的是心性、德性的重要性。要成为了不起的大国工匠,如果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成就不了自己。这涉及到对儒家文化如何理解的问题。儒学就是成德之学、成德之教。201311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举行专家学者座谈会,特别讲到四个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清楚?因为我们不清楚。不清楚就要讲清楚,那么,怎么讲清楚。如果大家去孔庙看看,我觉得就容易讲清楚。真正读懂孔庙,就能读懂中国,就能读懂中国传统文化。大家去曲阜孔庙,孔庙最前面有一个万仞宫墙。万仞宫墙这个典故我们要讲清楚了,就知道儒学是干什么的。

第二,儒家修身思想学说落脚于修心

大家如果读《论语》,当然《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代表作,这自然是没错的。《论语》反映了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思想。《论语》是谁编纂而成的呢?《论语》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是孔子后学编的。我个人认为,该书就是孔子的裔孙子思编的。《论语》的思想当然属于孔子,但它首先属于《论语》的编者对于孔子的理解。编纂者要编辑《论语》,他是要用孔子的话来表达孔子。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材料的先后关系就很有意思了,它的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其实都有内在关联。我们发现,《论语》的最后一篇表达的是儒家的中道理想,就是在“人心”和“道心”之间“允执其中”,好好地把握那个“中”。大家看《论语》的倒数第二篇,更加特别,里面有“子张曰”“子夏曰”“曾子曰”“子贡曰”,就是没有“孔子曰”,一句都没有。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一篇《论语》编者要表达的是我们如何对待孔子,如何对待孔子的这些言论。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大家能够想象得出,那个时代和今天一样都崇拜“成功的人”。例如我们今天崇拜马云,春秋末年那个时候人们也崇拜马云式的人物。子贡经商成功,“家累千金”,很多国君都与之“分庭抗礼”,在普通人心目中,他简直就好像是“孔子弟子中的马云”,所以许多人认为“子贡贤于仲尼”。孔子弟子中谁最拥有财富?当然是子贡。《论语》的倒数第二章《子张》篇保留有不少“子贡曰”,其中一章是这样记述的:有一天,鲁国的叔孙武叔在朝廷上也对大夫们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听到别人转述叔孙武叔的话,子贡不仅没有沾沾自喜,反而说叔孙武叔太不了解我老师了。打个比方,“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子贡认为自己的墙也就齐肩高,“窥见室家之好”,在外面往里看啥都能看见。他说我老师不同,他的墙有“数仞”之高。什么叫数仞?就是好几人高。他接着说,“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子贡最后还说,找得到庙门的,可能不多吧。叔孙武叔不了解我老师,他说这样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典故被记录下来,就成为孔庙前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万仞宫墙的由来。

子贡形容孔子的思想高深,数仞就是好几人高。好几人高似乎还不够高,到了明朝建古城的时候,就叫“万仞宫墙”。这个典故它说明了什么?我们很多人谈到儒家思想,说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思想太了不起了,这里当然讲的是儒家文化了不起,但它没有仅仅讲了不起,它还有一层意思叫“得其门而入”。“得其门而入”就是抓住儒家文化的关键,走入儒学世界的门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们要找着门走进去,就是要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就在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问题,在于人心的和顺问题。社会怎样安宁?人心如何和顺?中国文化的特点于是就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研究人本身,研究人性和人的价值。那么,我们的人性是什么?人作为一个自然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属性。例如,我们年轻的同学们,我们职业院校学生们,大家都喜欢玩,也喜欢懒,不喜欢累,这是人的属性。但是,人还是个社会的人,我不只是一个自然人,还是一个社会人。我们既然是个社会的人,那么我就属于一个家庭,属于一个单位,属于一个学校,属于一个班级,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那么我们仅仅是个自然人行吗?

早期儒家的思路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仅仅是个自然人,那么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必须想一想,我们与禽兽的分别在哪里?儒家文化关注的就是人禽之辨。既然是社会的人,我们的社会属性该怎么理解?怎样充实?儒家学说作为成德之教,就是要成就人们的德性,成就了不起的大人、君子。怎么成就?就是修身。那么到底怎么修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就是成就大人的必由路径,从而培养有格局的人。那就是《大学》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正心”者,心正也。如何正其心?儒家的修身学说说到底就是修心的学说。

修心非常重要,你的心不动,谁也搬不动你。孔子的修身思想根本就落于自修其心。前人已经指出,孔门为学为人之主旨,即德贵自觉、善贵及人。孔子言须用行实践,踏踏实实就距离成功不远,远的是“心的距离”。孔子曾经援引“唐棣之华”一诗发扬其理,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佛家也讲“心动”的关键意义。

大家读过《西游记》,《西游记》里那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们师徒过流沙河的时候没船,八戒说“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筋斗方可。”悟空说“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象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这时候的孙悟空所说很有一些哲学的意味。他说的对,只有他自己想动才能过去,如果凡夫俗子,没有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成不了佛。那么我们要经过多少磨难才能成长起来呢?

儒家的经典,儒家的学说让我们修身修心,意义就在于此。所以它处理的是人心和道心、人情和人义、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即情与理的关系。我们走进儒学的思想世界,就会发现儒学实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当我们选对了方向,你走的慢点没有关系;当我们选错了方向,走得越快就越糟糕。所以,知识就是力量,但力量需要方向。儒家的学说,其实就是给我们铺就人生道路的学说。《中庸》说“道前定则不穷”,我们如果没有明确而正确的路,就可能迷失自我,就可能坎坎坷坷;治国不以其道,就会走很多弯路,就“不可以致霸王”,国家就很难强大,更不能伟大。所以,有一个英国作家说:因为有了孔子的学说,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加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

三、没有一流心性就没有一流技术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它考验着全世界,也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大力量。现在世界都在反思,比如,英国著名汉学家马丁雅克在《了解中国崛起》的讲演中,也谈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纵观世界史我们会发现,西方曾经也产生了很多的大帝国、强国,他们纵横世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如西方的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还有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个个都强悍无比。但是,这些强大帝国在衰弱后基本上都灰飞烟灭,后世很难再有崛起的可能。作为所谓“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似乎也同样如此。他不仅日益衰弱,而且快被自己的殖民地印度超过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东方几千年出现的几乎所有强大帝国都来自中国。也就是说,古代中国衰弱后会不断重新崛起和复兴,包括现在也是如此。近代100多年衰弱,到现在又在重新复兴,这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独一无二。

于是,马丁教授感到疑惑。他在想:为什么西方帝国总是在昙花一现之后就灰飞烟灭了,而中国却能得以永远传承?他解释说,中国其实是一个文明但是他却“伪装”成了一个国家的存在。在他看来,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帝国衰败后就再无崛起的可能而中国总是能不断复兴,这是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

据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给近代中国作出过这样的评论,近200年的中国或许只是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意外,这并不是常情。如果今后中国要回到属于她的位置并不意外。在他看来,西方国家的建立,往往总有一个开端,但中国似乎没有这个概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随时都是一个起点,每当建立起大一统盛世的时候,总是不认为这是创造而是复兴、是回到巅峰,好像那个巅峰的中国早在黄帝之前就存在。那么,是“好像”么?

试看,我们的《史记》从哪里开始写的,《今本竹书纪年》从哪里写的,都是从黄帝开始的。我刚才提到的周公的思想,周公思想是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学说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学说。所以按照《礼记》的说法,像夏、商的文化是尊命、尊神,到了周代的时候是尊礼。什么叫尊礼?“礼者,理也”“理万物者也”。“礼仪”的“礼”就是“道理”的“理”。我们要“理析万象”,那么什么或怎么“理析万物”?传统中国的教育,无非就是“明礼”或“明理”的教育。小学学什么,“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而到了大学,从15岁开始懂事了,就要“穷理、正心”。“穷理”不就是明理吗?“理”是什么?包括理解我们的人生,了解我们的社会,探究自然之理,这就是“理析万象”。

“理析万象”需要“格物致知”。当我们真正明理的时候,才有可能去正其心、诚其意。所谓“格物致知”的“格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事上磨”,你干任何事都浮皮潦草,蜻蜓点水,没有任何的笃定,没有任何的坚韧,没有任何的爱和敬,你怎能理解到“理析万象”的愉悦?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儒家文化讲的这种了不起的心性;或者说,具有了这样的强大心性,才具有了工匠精神。

传统教育是成德之教,就是成就德行,成为有格局的人。如果人们要修心,就要走进中国儒学,走到中国经典的世界,中华文化经典的意义就在这儿。大家读经典,就要读《中庸》,因为《中庸》这部书可以说是“儒家心法”。我郑重给在座的各位推荐,并建议你们抽空把《中庸》背下来。你如果实在不愿背,将来你有了孩子,一定要动员他背下来。你实在管不了自己,你将来一定要管好孩子。当然,管不了自己的人去管好孩子,这个有点难。教育子女、教育学生是千秋万代的事,这是长远的事情。

曲阜鲁班研究会有一个“工匠精神讲坛”,有一次我主持讲坛的时候,谈工匠精神忽然想到了《中庸》。大家看,《中庸》是不是谈工匠精神?《中庸》里一个关键词就是“诚”,其中说“至诚无息”,就是“心诚则灵”的那个“诚”。诚,很重要!有一天晚上我散步时,青岛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他问我《中庸》这本书用一个关键词怎么概括?他的名字有一个“诚”字,我当时不知道自己的灵性从哪里来,当即说:《大学》和《中庸》可以分别用咱俩的名字来概括,《大学》就是一个“明”,《中庸》就是一个“诚”。

想想还真是这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就是唤醒、光大,“明德”就是光明的德性,就是好的德行,就是善性。“明明德”,就是要让光明的德性更加光明。《大学》就是成就大人之学,就是成就人,就是唤醒善性,“致知”就是致良知。《中庸》就是一个“诚”,《中庸》里面谈到“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我为什么要背这一通?大家知道,什么叫高明?“至诚”的人才高明。我们很多人愿意走捷径、走巧路,善于投机取巧。那么,有没有巧路呢?我们常常看到人的成功,你看到成功者留下的汗水了吗?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人能很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能很好地生存着,其实都是沿正道而行。人们千万不要羡慕个别不正道而行也能生存下来、也能成功的人,其实他们只不过由于侥幸避免了灾祸而已。

我们还要更多关注那些铺路的人。人们成功之前的艰辛与努力都在印证这些“道”,人在成功之前的过程很重要,如果不了解这个过程,后人依然会艰苦,也许会更艰辛。《中庸》之“诚”,就是先圣指出的路,这是大道。什么是诚?诚就是天道,所谓“诚者,天之道也”。人处在天地之间,那么我们该不该效法天道,所谓“诚之者,人之道也”。《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立于天地之间,做事就要效法天道,刚健有为;做人要效法大地,博大宽厚,做一个“厚德”的人。自强不息,这就是效法天道。《孔子家语》有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哀公问:“君子何贵乎天道?”只有有境界的人,才常思天道问题。于是孔子很感动,他很认真地回答说“贵其不已”。

天道不已!什么叫“贵其不已”?孔子解释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在孔子看来,日月东西相从循环不止,运行无阻而永不止息,无所作为而万物生成,万物生成之后又给以突显彰明,这都是天道的表现。天道或者就像时间的流逝,就像我们的人生,你能止住吗?它一分一秒的在流逝,你能挡得住寒来暑往吗?你能挡得住日月星辰自东向西的移动吗?你挡不住,这就是天道。

《中庸》的精神就是如此,就是“诚外无物”。比如,人家一天在踏踏实实勤苦努力,你却在睡懒觉,你怎么能成功?《中庸》里有一句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人家做一遍能做好,我做一百遍,我就不信做不好;你做十遍能做好,我做一千遍,怎么会做不好?如果真的能这样做的话,即使愚笨的人也变得聪明,即使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各位呀,这是不是在谈工匠精神?

什么叫工匠精神?我理解很简单,就是“工匠”加“精神”,工匠,指的是技术;精神,说的是心性。没有一流的心性,成就不了一流的技术。很多人非常了不起,他们受到社会价值认可,他们一定具有一流的心性。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有一流的心性才能继承鲁班文化,才能弘扬工匠精神,才不愧为我们一个伟大国家的工匠。为什么?大国有大的气象,大国有大的精神,大国有几千年的文化,深沉的传统文化,铺染了历代中华优秀儿女的生命底色。我们也要继承这样的文化精神,使之在我们的生命里扎根。如果是这样,将来你会觉知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曲阜鲁班文化
鲁班文史资料征集、出版工作,国内外鲁班研究信息的收集与交流。组织学术研究活动,促进鲁班文化研究与产业开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