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国科发奖〔2017〕196号),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的科学技术奖(奖励编号0288)。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按照《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要求,2023年9月经组织申报、资格审查、网上初评及面向社会公示无异议,2024年专家委员会终期评审,有8个项目被评为科学技术奖,完成了科学技术奖评审全部程序,并通报全体理事会委员,现予以公布。
![]()
皮肤软组织创伤纤维化愈合与再生的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青峰、张艺凡、周佳、黄晓璐、高雅、梁筱、侯家康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李青峰教授团队,他们在整形医学行业内,以卓越的科技创新、杰出的专业精神和深远地影响力赢得了这一荣誉。他们针对组织创伤后纤维化引起的瘢痕和瘢痕挛缩这一疑难问题开展攻关,近二十年来在国家与省部级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等先进手段,以组织创伤后纤维化/瘢痕治疗中存在的“调控机制不明”和“靶向药物缺乏”两大问题为导向,通过协同攻关,取得了多项重要的发现和发明。在创伤后纤维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建立了完善的创伤后纤维化/瘢痕研究平台,发现了张力调控创伤后纤维化/瘢痕形成的机制,提出了组织再生与纤维化“张力稳态”理论体系,发现的治疗靶点其中一项已完成成果转化,作为1.1类新药进入FDA临床II期,在组织再生与纤维化领域取得了前沿引领性的成果。这个奖项是对他们团队卓越工作的见证,更是对所有致力于科学技术进步的学者、团队的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责任担当,和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仅在中国,在全球整形医学行业也留下了深刻痕迹。
![]()
我国生殖整复体系建立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王建六、孙秀丽、李强、夏志军、王鲁文、李峰永、毕晔、向雪冰、高桂香、安方
为提升女性生活质量以及对生殖美的追求,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领导和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下,10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李强教授团队、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夏志军教授团队、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鲁文教授团队与国内同道联合攻关,率先提出女性生殖整复概念,创建生殖整复学科体系,制定生殖整复行业标准,规范引领行业发展,倡导妇科手术破坏解剖形态的同时要重视功能重建的理念,深入研究生殖整复物理治疗机制,规范临床应用。制定专家共识6个及团体标准1项。建立国内首批规范化生殖整复培训基地,组建全国最大的生殖整复网络平台1000余家医院,培训医师2万余人,遍布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与美国、法国 、韩国等欧美亚国家密切学术交流,强力推动和提升了我国女性生殖整复诊疗工作,造福广大女性及家庭。
![]()
牙颌面畸形功能与美学重塑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金作林、田磊、武俊杰、宗春琳、曹猛、刘佳、秦文、史雨林、张浩、高洁
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金作林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八届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副主编,第八版国家规划《口腔正畸学》副主编,曾任亚太正畸协会理事。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正颌团队的《牙颌面畸形功能与美学重塑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建立了牙颌面畸形数字化检查及诊断的规范化路径,研究了该技术对牙、骨、关节、脊柱及上气道功能的影响,创建了数字化诊疗技术对口颌面部软组织美学影响的评估体系及数字化正颌外科标准化综合治疗体系,有效提升了复杂牙颌面畸形诊断治疗的全面性、精确性、便利性和可预测性。本中心应用牙颌面畸形功能与美学重塑数字化技术体系,完成病例上万例,获7项国家及军队课题资助,在本专业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39篇、核心期刊105篇。开展全国、全军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专业人才及技术骨干100名,培养研究生96名。该技术在全国数十家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关爱皮瓣供区,提高修复重建外科整体修复效果: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技术
主要完成人:刘元波、韩婷璐、汪淼、朱珊、臧梦青、李杉珊、陈子翔、晋圣阳北京中国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与创面治疗中心刘元波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协和医学院优秀教师。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四肢修复重建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全国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整形外科分会会长。刘元波教授带领团队,坚守修复重建外科,辛勤耕耘,在瘢痕和黑痣综合治疗、皮肤扩张技术、穿支皮瓣和显微外科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各种原因导致的大面积创面是外科领域的一个难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刘元波教授自行设计的“共济皮瓣技术”,可以使外科医生在切取一块大面积皮瓣的同时,确保供区一期关闭,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修复重建外科领域的一项常用技术。
![]()
高强度低模量亲水种植体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邵龙泉,钱晓锦,盛立远,尹克云,闫星辰,常成,吴珺蓉,张艳丽,赵夫健,刘文静
邵龙泉,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从事生物材料领域研究20余年,相关研究已发表学术文章290余篇,共获得22项专利,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顶尖前十万名科学家排行榜,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是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邵龙泉带领团队将所研发的高强度种植体用四级纯钛TA4G,率先提出的“骨-种植体界面生物弹性匹配”理论,与“多级微坑表面构建+功能溶液浸泡”的创新技术三者有机结合,制备出了“高强度低模量亲水种植体系统”。该系统的成功研发不仅有效解决了种植体颈部骨吸收问题,提高种植体骨整合效率,更是突破了国产种植体研发生产的关键技术壁垒。本项目成果在各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受同行正面引用2100余次,获得较大学术影响力。本项目成果转化为“NT种植体系统”,已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在全国推广使用;成功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市场垄断,显著提高国产口腔种植体的市场占比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品质好价格低的口腔种植材料。真正做到科技惠民,大医精诚。
![]()
鲜红斑痣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人:刘华绪,高敏,林燕,史纹豪,王美玲
刘华绪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激光美容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美容主诊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激光美容分会常委。从事激光美容20年,每年诊疗患者逾万人次。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和4项省级课题;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曾首获山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的殊荣。
项目“鲜红斑痣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国家和省相关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系统研究了鲜红斑痣的疗效影响因素,探索了坦罗莫司和二甲双胍抑制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后血管再通的机制,并在动物模式上明确了其对血管再通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初步应用显示能够提高疗效而没有明显并发症;应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疾病变化,探索其作为无创工具提高诊断的应用价值;该系列研究先后发表论文40 余篇,其中SCI 收录14 篇,引用超过150 次。该项目提出了联合二甲双胍的染料激光肿瘤鲜红斑痣的方法,提高了鲜红斑痣患者的疗效。
眼轮匝肌蒂颞区扩张皮瓣在头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主要完成人:李养群,马宁,杨喆,陈森,唐勇,王维新
颜面部软组织缺损尤其是眶下区及面中部,一直以来是整形外科领域的棘手问题。199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开始采用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眶下区皮肤软组织缺损,但所能提供皮瓣大小有限,限制了其应用。李养群教授课题组创新性地把软组织扩张技术与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结合应用,形成了眼轮匝肌蒂颞区扩张皮瓣,获得了更薄、组织量更大、质地与眶下区及面中部质地更接近的皮瓣,并可形成岛状皮瓣,修复范围由眶下区扩展到面中部。通过开展50余例手术,经过最长10年的期访,证实了眼轮匝肌蒂颞区扩张皮瓣具有良好外观及功能,能够避免眼、鼻、上唇等重要器官移位,为大面积头面部软组织修复,尤其是颞下区及面中部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实用性解决方案。目前不断被国内外整形外科医生所应用。老年患者前牙骨量不足的种植美学修复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于书娟,陈鹏,付崇建,刘冰,吴宜橙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口腔科于书娟,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口腔种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论文30余篇,专利6项,专著8部,项目“老年患者前牙骨量不足的种植美学修复的研究”,对于老年患者前牙的种植美学修复问题进行了系列性、系统性的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颌骨成骨细胞的培养、修复冠周围龈沟液内细胞因子的检测、美观心理社会量表的使用、纳米活性羟基磷灰石的应用和种植辅助工具的设计等,实现老年患者安全、快速和美观的种植修复的效果,提出了实现老年患者前牙安全,快速和美观的种植修复方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治疗流程,在临床上进行了推广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种植修复效果,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