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链:老家的秸秆

文化   2024-10-30 00:01   青海  

穿越时光的文学之美

品鉴文字之美与诗韵之魂

墨香悠远纸短情长

现代作家文学


编辑/审稿:

兰芝草






记忆中,老家的秸秆是很重要的柴火和饲料,没有秸秆或者秸秆缺少了,就会严重影响农家的生产和生活,根本没有多余的秸秆可焚烧。
      
小时候生活还比较紧张,广大农村还没有普及煤炭和天然气,处在浅山头上的老家,烧火做饭、煨炕、冬天喂养牲畜主要靠积攒的秸秆。秸秆(主要是青稞、麦子、豌豆和油菜籽脱粒后的茎叶)储积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村一家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生产队的时候,集体劳动,土地除了分给每家一小块自留地外,都是集体的,实行集体耕作收割和打碾。每年秋季在打碾完农作物后,队里社员们把秸秆的大多数储积起来,供队里的牲畜冬天食用,只把少量的秸秆按照工分多少,分给每家每户。由于具体分到每户的秸秆较少,为了烧火做饭和过冬煨炕,人们还得到野外收拾茅草、野蒿、芨芨草等柴火。
      
包产到户后,人们耕种责任田,打碾后的粮食连同秸秆都归农家所有,农家储藏的秸秆比原来多了很多,基本够平时烧火做饭和冬天煨炕、饲养牲畜用度了,但也会遇到干旱少雨作物生长不起来,秸秆严重不足的年份。在每年秋收打碾的时候,农人根据秸秆的不同用途,分别处理和储藏秸秆。如果是烧火做饭或者煨炕,则打碾麦子豆类的时候,尽量不使秸秆断裂和粉碎,秸秆越结实烧起来火力越足,做饭越省力,烧炕越旺,也越节省柴火。要是给家畜做饲料,则要用石磙子多碾压几遍,尽可能使秸秆变得柔软,使驴骡吃起来不太费劲,还好消化吸收。那时候,家家都有一两个储草房或草垛,把打碾粮食后的秸秆储积起来。平时烧火做饭、冬天取暖做煨炕子的秸秆放在一起,随用随取,给驴骡做饲料的比较柔软的秸秆放在另一处,等冬天草黄叶枯时,给它们食用,而给猪做饲料的豆类秸秆(富含营养),还要在农活干完后及时把秸秆用粉碎机粉碎(这样利于保留营养),然后把碎屑放在缸里加水加麦麸搅拌使其发酵,最后才喂给猪吃。
      
记得有一年,从春天开始,几个月不下雨,天气非常干旱,田间地头土壤干燥,已经到端午节了,洋芋种子还不能下种,坡里的草也长不到三寸高,弄得牲畜没草可啃食。前年储存的秸秆早已经用完,眼看着家里的驴骡和猪越养越瘦,人们几乎把田埂上长草的土皮都铲翻了,还是无济于事,天天盼着老天爷降下甘霖。那时候,我家养有两匹骡子,两头猪,猪饲料还有一些,不像有的人家用驴骡的粪便喂猪,但骡子吃的秸秆已经用完。每天妈妈、二哥和我天不亮(不早去就没有草可铲)就到村外的田埂上铲草(因为草太矮,用镰刀割不上,只能用铲子铲),但骡子的食量很大,铲来的那点草实在不够它们嚼几下的,眼看着它们日益瘦弱,如果继续瘦下去,等天气好了种洋芋,它们就拉不了犁,耕不了田,于是父亲就让我二哥到川里(羊圈村)亲戚家驮了两垛子麦草给它们食用。
     
川水地区的麦子因为是水浇地本来秸秆就很硬,再加上是用脱粒机脱的粒,不用石磙子碾场,秸秆实在是太硬,骡子嚼几下就嚼不动了,嚼的时间长了还会使它们的牙齿磨损的厉害,影响以后的长膘和生产。为了让骡子多吃长肉,父亲就让二哥把干硬的秸秆用手揉碎(那时候我家没有铡刀铡草),再在上面洒上点水,拌上些麦麸,使它们好吃一点,每天弄两次。几乎一个夏天,天天如此饲养骡子,二哥的手都开了裂,骡子也在二哥的操心下慢慢回复了形貌和力气,村人也终于等来了天气的好转。由于有的人家实在没有秸秆可喂养,致使驴骡瘦弱不堪,根本拉不了犁,只好用人力种洋芋。现在想想,是父亲的决策和二哥驮来的两垛麦草秸秆、是二哥的辛苦劳动救了那两匹骡子,也救了一家子的生计啊!
      
老家秸秆的用途远不止这些,和泥抹墙、编织草席、搭草棚、捂萝卜、锟馍馍、做草木灰肥……都用秸秆做材料,可以说过去农村的秸秆就是宝,是农家不可多得的财富。秸秆足则家畜肥,家畜肥则生产生活好,农人保护、珍惜都来不及,哪里舍得糟蹋?哪有多余的焚烧?就算有些拔田后遗留的野草和些许撒落的秸秆,用火烧一烧地里不是很干净吗?不是能杀死害虫杂草籽吗?不是给土壤增肥吗?不是很省钱省力吗?
    
在恬静平淡的山村,每每看到农家烟囱里准时冒出袅袅炊烟,说明农家烧火做饭用的秸秆充足,秸秆充足说明粮食丰收,农人生活无忧。看到膘肥体壮、踩着悠闲的步伐、迎着夕阳走回家的驴马牛羊,说明山里野草丰美、家里夜草(秸秆)充足,家畜生长无忧。“依依墟里烟”“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是一副多么和谐、多么有温度的农村画面啊!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围坐在暖暖的炕上,或看电视,或拉家常,其乐融融共度时光,说明农家煨炕用的煨炕子(主要是秸秆)充足,生活用度无忧。“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围炉共聚话家常,家人团聚乐无疆”又是多么温馨、多么感人的情景啊!
      
有感于现在农民因不让焚烧秸秆土地日益僵化、不得不多用化肥农药、无处放置秸秆、病虫害增多、种地开支越来越大等等的窘境,写了上面的文字,与有同感的同龄人共忆时光。

作者简介

王天链,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


《现代作家文学》 微刊团队

《作家文学》创作基地团队

微刊投稿邮箱:294207938@qq.com


●投稿须知:投稿后15天内未刊发的,自行处理。禁止一稿多投。如有自愿打赏,用于平台维护,部分链接会加广告,补贴网络流量,不理解的请勿投稿。
◆微刊顾问 :李成虎 古明川 王祥奎 王学超 
◆微刊总编:程启宏◆执行主编:杨春兰 严丽珺   
◆微刊副主编兼评论嘉宾:雷萍  杨艳萍  胡朝阳  乔宪俊  梅常青  任永贵  任剑锋 宋会兵  闫永红  朱仙寿  (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主席:程启宏  
◆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杨春兰 严丽珺 王玉君  梅常青
创作基地主任:程启宏   ◆副主任:严丽珺  
◆创作基地秘书长:杨春兰 副秘书长王祥奎 王玉君 包元安 宋会兵
◆特邀摄影师: 田文梅

图片文字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总编微信号

   c294207938

现代作家文学

作者的创作基地

读者的良师益友

选择我们没有错



没错,下一个上稿的就是您  

现代作家文学
【现代作家文学】是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及《作家文学》杂志社合作的新媒体文学平台。该公众号不限年龄、地域,为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