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地铁回大学捐了1亿后,他们最近又回了趟学校......

民生   2025-01-07 23:40   黑龙江  


全文1393字,阅读大约3分20秒。


5年前

复旦校友伉俪乘地铁

给母校捐1亿元的故事

曾在网络刷屏



据复旦大学消息

1月3日

两位复旦校友陈晓明、何佩鑫

重返母校

谈及当年“乘地铁捐1亿元”一事

他们表示

“坐公交车、地铁来

这是很正常的事

做普通人是一个人的本分”



“我们一个来自贵州,一个来自吉林,都是从农村出来,得到机会才上了大学。在母校的支持下,我们读研究生、留校任教、出国进修,我们想让更多贫困孩子也有相同的机会、平台,不要错过机会”。


因此,两位复旦校友在2019年12月捐赠1亿元,设立“复旦大学陈晓明何佩鑫校友基金”,专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捐出1亿元后

二人生活依然朴素、低调

这次

他们带两个小外孙游历祖国河山

都是坐公交、地铁

一天下来,能走几万步

“小孩也习惯

他们从来不觉得累”



590封、40万字感谢信

写给他们


重返复旦大学

陈晓明、何佩鑫还和获助学生代表

交流了学习与生活


4年前,大一新生皇甫勃涛获得助学金。如今,他继续在复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二老的捐赠见证了我从云南到上海,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一路成长”。


2024年,他斩获中国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金奖,项目基于AI技术的晶体材料生成工具,通过聚焦钙钛矿材料的研发,加速关键先进材料的国产替代。这一成果将对接材料生产商,在科研制造业一线开展实际应用。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4级本科生何瑞傲雪获得新生助学金资助后,生活压力减小,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内外。目前,她正尝试英语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



同学们还送给陈晓明、何佩鑫一本

《致陈晓明何佩鑫校友伉俪的感谢信合集》

四指厚的合集中

收录590封被资助学生的感谢信

40多万字

信中除了“感谢”二字

  出现最多的词是“努力”


“去乡村支教,去和那些同样怀有梦想的孩子平等地交流。他们的童年和我的童年遥遥呼应,让我更加坚定了把爱和温暖传递下去的决心。”


“我见过清晨空无一人的图书馆,走过午夜时分悄无人息的国权路。尽管路途曲折多有意外和失败,但我相信努力一定可以改变些什么。毕竟二位先生当年,不也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丰硕的成果吗?”



他们已累计资助

本科生4000多人

研究生5000多人


1973年

何佩鑫、陈晓明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

1977年2月

两人一同本科毕业于稀有元素化学专业

之后

他们跟随化学系邓家祺教授

继续攻读研究生



1994年

二人在美国孟菲斯市创办公司

从事电化学测量仪器的

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5年来

这对复旦校友捐助的基金

通过助学金、天使医保、

应急帮困、学业发展、

助力成长、生涯发展、海内外交流、

社团发展等9个板块基金、19个资助项目

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

本科生4000多人

研究生5000多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向何佩鑫、陈晓明致敬!






新闻夜航精美礼品免费送


如何参与:


①阅读新闻夜航推送的文章并点击下面“赞”“在看”,或者将文章转发分享。

②每周进行数据统计,“赞”“在看”“分享”排名前10的粉丝,将获得精美台历(总计30份)。

③获奖名单将于每周一在此公布,请获奖者及时关注,并在当日私信发送收货地址、联系电话及文字信息“我要领台历”,到新闻夜航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尽快寄出。往期名单请在菜单栏“获奖名单”中查阅。快来参与吧!

④第一期获奖名单如下,请获奖者后台留言“我要领台历”及姓名+联系方式,方便领取和邮寄,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源:新闻坊综合中国青年报、复旦大学、网友评论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新闻夜航》热线:0451-82898289
编   辑:李   超

主   编:张佳丽

审   核:孙一奇

统   筹:马长庆

监   制:杨   凯



分享
在看

新闻夜航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旗下新媒体品牌,中国新闻名专栏《新闻夜航》在移动端的主要传播平台,提供时政、社会、财经、文体、突发等新闻信息及天气、路况、视频直播等民生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