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的黄河治理决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黄河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之一。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在利用休假的时间,前往山东、河南和华北平原黄河段,这些地方常年因黄河决口泛滥而饱受其害。此行的目的十分明确——了解黄河的实际情况,为未来的治理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
陪同毛主席一同考察的有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第一机械部部长黄敬、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和汪东兴等人。此行的特殊性在于,毛主席并未安排固定行程,完全是临时决定考察路线,以确保能够真实了解黄河沿岸的具体情况。
紧张筹备与特殊安排:一场不定行程的视察
郑州铁路局局长刘建章接到通知后,立即与相关工作人员商议安排。为了确保毛主席的安全和顺利视察,他特意选配了一组经验丰富的“添乘人员”。所谓“添乘人员”,是在列车运行中,除了规定的值勤人员之外,还额外配备的专业人员,以协助、研究和指导乘务工作。
刘建章带领团队连夜赶赴济南铁路局和郑州铁路局的交界处——徐州,迎接毛主席专列。在专列上,毛主席首先问道:“郑州局从哪里管到哪里?”他还亲切地询问了刘建章的工作经历,态度平易近人。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注,让刘建章激动得整夜未眠。
徒步黄河大桥:领导人和人民的亲密接触
翌日,毛主席一行计划考察黄河南岸。工作人员安排了一辆工务轧道车,让毛主席乘车过桥。但毛主席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要步行穿越黄河大桥。在桥面上,他详细询问了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情况。刘建章因非桥梁专业,许多技术问题无法作答,只能请桥梁工程师刘洪儒来汇报。
刘洪儒面对毛主席时显得非常紧张,毛主席微笑着安慰道:“感谢你们为人民修大桥、保护大桥。将来你们要为国家和人民建更多的大桥。”毛主席继续表示,“我们现在处在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勤俭办一切事业!”这番话不仅缓解了现场紧张气氛,也为工程人员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与老大娘的对话:毛主席的亲民作风
当毛主席步行穿过黄河大桥后,他突然驻足于桥南岸,望向远方邙山下的窑洞。“我们去家乡看一看。”毛主席轻声说道,他口中的“家乡”指的是陕北的窑洞。这一决定并未在计划之内,却让毛主席与当地百姓有了一次真诚的交流。
在村庄附近,一位老大娘认出了毛主席,激动地放下手中的簸箕,高声说道:“您是毛主席,您是大救星毛主席!”她还提到毛主席曾在天安门城楼上喊出“人民万岁”的那一刻,以及他访问苏联的情形。
毛主席笑着握住老大娘的手,关切地询问:“今年收成怎样?生活过得还好吧?”老大娘回答道:“今年收成还行,就是豆子少了些。我们的土质不太好,有盐碱地。”毛主席接着问:“那吃得饱吗?”老大娘朴实地回答:“吃饱没问题,因为有共产党,有您毛主席,想着我们老百姓。”
老大娘热情地邀请毛主席进屋休息,并亲自端出一碗水给毛主席喝。警卫员担心卫生问题,递上了随身带的白开水,但毛主席却拒绝了。他接过老大娘递来的水,一饮而尽,瞬间拉近了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斯大林来了没有?”老大娘的问题与国际视野
老大娘接着好奇地问道:“毛主席呀,斯大林来了没有呀?他没和您一块来吗?”这个简单却充满智慧的问题,瞬间引得在场所有人哄堂大笑。毛主席也被逗乐了,现场气氛达到高潮。陪同的汪东兴、罗瑞卿等人不禁夸奖老大娘具有国际视野。
深入群众的好榜样:领导人的作风与态度
多年来,这段考察黄河的往事被刘建章反复提起。他常说,毛主席和斯大林的名字在中国,乃至在偏僻的小山村,都是妇孺皆知的。毛主席以身作则、轻车简从、深入群众的作风,永远是全党的榜样。
毛主席的黄河考察,不仅反映了他对水利建设的重视,更体现了他关心百姓、贴近群众的真诚态度。这种平易近人、深入实际的领导作风,为新中国的建设树立了一个榜样,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戴。
文章看到这里了,别忘了右下点在看+点赞👍
👇点击关注 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到更新内容哦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